
近日,2024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即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档,以下简称博新计划)获选人员名单正式公布,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再创佳绩,李展锋、张许宁和刘万胜3人成功获选,所在一级学科分别为力学、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给予每人每年28万元的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国家资助期为2年,另每人一次性配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科研资助经费8万元。2024年度,全国共500人获选博新计划。自2016年以来,我校共有24名博士后获选“博新计划”。已出站的13人中,已有8人留校聘用到学校副高级及以上岗位。
李展锋,男,出生于1997年6月,2023年9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力学专业(博士导师为王炯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2023年11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姚小虎教授)。李博士主要从事软材料板壳的生长变形控制,多场耦合生长变形的研究。已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等力学领域SCI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获选感言
非常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其团队成员的耐心指导和鼎力支持,这是推动我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博士后阶段,我要更加勤于思考,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依托学科充足的科研条件,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加速成长为力学前沿领域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君子慎独,坚持和自律难能可贵。面对科研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我会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脚踏实地,一步步拨开迷雾,终见月明。
张许宁,男,出生于1997年8月,2024年3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导师为廖广兰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于2024年3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李巍华教授、薛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博士主要致力于微纳制造与智能传感器研发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曾获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首届华为集成电路奖学金等荣誉。
获选感言
博士后阶段为我提供了更多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和从事自由研究的空间,既能进一步深化、细化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又能从新需求、新发展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在此阶段,我会努力将华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为学校机械工程、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万胜,男,出生于1996年4月,2023年12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导师为吴宏滨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于2024年1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曹镛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博士主要致力于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获2023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获得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资助,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研究。
获选感言
能够入选2024年博新计划,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感谢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的肯定和支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有了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互补和激励,才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创新,勤奋工作,为学科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