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三位博士后获选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发布了《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选结果的通知》。我校有3位流动站博士后入选,分别是李梦珂、郑家宝和赵鑫,入选学科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简称博新计划)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设立的一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该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择优遴选一批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专项资助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度,全国共有499人获选博新计划。国家给与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8万元(即通过博士后日常经费拨付的生活补助经费),资助期为2年。另外,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配套8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将在获选人员资助期满前对其开展科研业绩评估考核,择优予以奖励性资助。自2018年以来,我校共有14名博士后获选博新计划已出站的6人中,已有3人留校转聘到学校副高级及以上岗位。

2023年度获选者简介

一、李梦珂,女,出生于199582022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导师为苏仕健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于20227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马於光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李博士主要致力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相关的研究工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资助。

获选感言:从事科研工作是我一直确立的理想,获得博士学位后,我选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博士后阶段是从学生转型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学术发展阶段,利用这段时期,能够进一步专注和深化自己的研究方向,为长远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知行当统一,要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仍需自己的不懈努力、认真实践、不断创新。

二、郑家宝,男,出生于19927月,202212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比利时根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专业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导师为孙为正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于20232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孙为正教授)。郑博士主要致力于食品领域生物分子液-液相分离及其弛豫动力学调控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Aggregate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引用65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90余次);曾获2021年度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项目资助。

获选感言:博士后阶段为我提供了更多专注于科研的机会和自主研究的空间,既能沉淀和深化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还能从新视角、新领域扩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我坚信,在此阶段,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发现问题并克服困难,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为食品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三、赵鑫,女,出生于19941月,2023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导师为李映伟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于20237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李映伟教授)。赵博士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复合纳米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在生物质平台分子高值转化反应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JACS Au, Small等化学化工领域SCI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曾获2021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何镜堂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获选言:从博士研究生进入到博士后阶段,不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多的是在科研心态上的变化。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勤于思考、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对于提升专业见解和开拓学术视野更为重要。时刻保持科研热情,注重积累、善于总结,才能不断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