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通知公告

关于举行蔡伦讲坛系列学术报告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11-21 访问次数:23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25日14:00-17:3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造纸D306会议室

  邀请人:王小慧教授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学术报告(一)

  报告人:张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可热塑加工的纤维素新材料

  学术报告(二)

  报告人:朱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

  报告题目:纤维素催化转化为糖与二维纳米材料

  学术报告(三)

  报告人:李志波教授,浙江大学

  报告题目:有机催化开环聚合制备闭环循环高分子

  学术报告(四)

  报告人:杨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天然多糖的结构调控与生物医学应用

  报告一摘要:

  在国家双碳目标战略和高分子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纤维素为代表的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前景广阔。由于自身聚集态结构的特点,天然纤维素不熔化、难溶解,传统的纤维素加工和衍生化工艺复杂且污染严重,极大限制了纤维素材料的广泛应用。通过开发高效的纤维素溶剂,实现天然纤维素的高效转化、绿色加工和功能化,是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过去20年间,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高效的纤维素溶剂体系的发现,为纤维素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加工和衍生化反应研究提供一个高效、绿色、平台型新方法,给纤维素这一“古老”的材料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报告将首先简要介绍团队在此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而,将重点报告基于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衍生化反应设计合成可塑化加工的纤维素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一简介:

  张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山东省首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目前担任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CCIA)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副主编,《Polym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高分子学报》和《科学通报》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天然高分子的加工与功能化;纤维素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基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绿色包装材料及其应用;废旧含棉纺织物的回收与循环;生物基聚合物纤维等。

  报告二摘要:

  生物质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生物基高分子是一类以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经过生物或化学过程合成的高分子。以生物基高分子为基体树脂而获得的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和涂料统称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避开石化资源的依赖性,具有低碳环保的优势,是一类具有可替代石化高分子材料的潜力,然而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淀粉、植物油等粮食,如何获得非粮糖源是实现非粮生物基高分子的根本途径。纤维素是生物质里产量最大,最有希望获得非粮糖源的原材料。本报告汇报团队在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源以及纤维转化为二维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二简介:

  朱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工作。目前担任浙江省全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大豆基无醛木材胶粘剂”、“耐热聚乳酸发泡材料”、“禾塑复合材料”、“高Tg透明聚酯”、“呋喃二甲酸及其聚酯”等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并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被引用28000多次。已获得中国、美国授权专利190多项。

  报告三摘要:

  发展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符合当代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解决目前塑料污染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开环聚合是合成可降解聚酯/聚碳酸酯的重要方法,有机催化剂调控的开环聚合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开发系列有机磷腈碱及二元协同催化体系,实现基于五元环和六元环内酯单体的可控开环聚合,合成了具有不同力学性质和结晶温度的可闭环回收的聚酯,进一步合成了能够完全闭回收的聚氨酯弹性体。通过P3HB的选择性降解和化学结构转化,合成了高熔点、可闭环回收的聚醚酯,实现由生物塑料向功能性聚醚酯的化学升级循环。通过发展高效协同催化体系和近平衡聚合方法,实现了生物塑料P4HB的化学合成,得到分子量和末端官能团可调控的P4HB生物塑料,并基于P4HB的聚酯多元醇开发具有可控解聚性质的聚氨酯弹性体。

  报告人三简介:

  李志波,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降解高分子的可控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以及相关应用研究。1998年、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在UCLA完成博士后研究,2008年8月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2014年12月到青岛科技大学工作,2025年1月到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5年获泰山学者优势学科团队支持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8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2019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2022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中国化学会会士,202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30余件。目前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和Polymer Chemistry副主编,《功能高分子学报》和《中国科学化学》编委;现任第31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第31届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报告四摘要:

  天然多糖(如细菌纤维素、壳聚糖、明胶)以优异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可再生性,成为生物医药与柔性电子领域核心研究材料。本团队以 “结构调控-功能修饰-应用验证” 为核心范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结构调控上,通过电场 / 磁场刺激、生物模板自组装等创新手段,精准构建取向纤维、层级多孔等有序结构,为组织修复提供仿生基质。功能修饰领域,复合无机纳米粒子、有机高分子及生物活性分子,赋予材料抗菌、导电、促再生等多维度性能,实现 “按需设计” 与 “多功能集成” 协同。成果在多领域展现潜力:血管修复领域,仿生小直径血管移植物适配生理环境;皮肤健康领域,难愈性伤口修复材料兼具抗菌、保湿与促愈合特性;神经修复领域,导电支架可引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可穿戴设备领域,全纤维素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实现能量收集与运动监测;药物控释领域,智能载体达成长效缓释与靶向递送初步验证;超声技术领域,修饰细菌纤维素超表面实现高精度成像,元皮肤模型为神经刺激及帕金森病辅助治疗提供支撑。核心创新在于融合结构仿生与跨学科理念,坚持绿色制备原则,采用可再生原料及环保工艺,材料兼具生物安全性与临床转化潜力,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报告人四简介:

  杨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知心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2000年6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日本旭化成公司高分子研究所合作研究一年,2002年及2004年分别获德国洪堡基金和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的资助,在美因兹大学和九州大学合作研究共四年,2010年赴美国Akron大学高访十个月。现任欧洲糖学会中国大使,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与表征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及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与结构表征方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权威期刊lontronics副主编,Carbohydrate Polymers、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Polymers、Engineered Science编委。2023、2024、202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连续五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年度影响力”榜。先后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引用11265次,H指数60,数据来源Scopus),出版3部专著及多个书稿章节。已获准专利三十多项。研究方向聚焦天然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细菌纤维素生物炼制、药物载体及组织工程支架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