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11日讯 (记者 姜晓丹)近日,第二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办。此次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技术实践成果,探讨技术研发的新方向、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为文献保护事业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推动更多创新思路转化为守护文化根脉的实际行动。

此次研讨活动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国造纸学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市档案学会共同协办,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邀请了来自23个省、市、特别行政区的故宫、敦煌博物院、图书、档案等文保单位、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120余家单位的近300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
活动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功主持。开幕式上,多位专家学者先后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娄文勇表示,文献保护是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肩负的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华南理工大学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为文献保护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使命担当,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培养更多适应文献保护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文化强国与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华工智慧与力量。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表示,纸质文献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正是文明延续的“活化石”,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广州市社科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文献保护为抓手,积极搭建协同平台,推动学术创新与活化利用。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表示,文物与文献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文明双璧”,是国家与民族记忆的“一体两翼”,共同构成印证历史的“双重证据”。文物与文献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亟需政府、学界、公众等多方协同,构建立法保障、资金支撑、科研驱动、教育普及与传播推广的联动机制,筑牢物质载体与信息内容的双重安全,让文明的证据链条在时光流转中永续延伸。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新文简要介绍了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概况,以及学院与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她还阐述了学院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实践,以党建引领推动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具体举措。
本次研讨活动历时1天半,以“纸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征集到论文摘要80篇,共设置37场会议报告,包括4场主旨报告、17场特邀报告和16场学术报告。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中山大学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分别作主旨报告。
杨冬权以《纸质文献的保护》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纸质文献是民族记忆的原点与母体,是文化多样性的基因库,是艺术与工艺的活化石,但在时间的消磨和时代的冲击下,纸质文献正面临来自自然老化、生物侵害、人为损毁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和破坏。他倡议,通过“强自身”,即实现增量优质化(使用新型无酸纸、长寿纸)、存量无酸化(进行脱酸处理)以及受损文献的全面修复;“造替身”,即实施异质备份与异地备份;以及“藏好身”,即配备具备“十防”条件的装具与库房设施,为文献提供安全可靠的保存环境,做好纸质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守护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做好文明的守护人和文化的传承人。
程焕文以《文化自觉: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根本》为题作主旨报告,分析了文献保护的三重维度与文化自觉。他指出,对纸质文献的保护要从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三个维度做起。原生性保护,即对文献自身的保护,使其免于岁月、战争、灾害以及管理者的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损坏;再生性保护,即延续文献的生命周期,通过改进造纸工艺、改善馆藏条件等避免文献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灭失;传承性保护,即培养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让广大民众都具备文献保护的意识。
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大会主席樊慧明以《纸质文献的创新性保护研究》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纸质文献的创新性保护对优秀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围绕纸质文献保护修复与再造的研究进展,包括从纸的生产工艺技术、原辅料、使用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纸质文献老化降解的主要因素,提出民国以来文献相较于古籍更不耐保存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文献再造与长久保存需求,研制了《广州大典》耐保存防伪专用纸、宣纸、竹纸、档案用纸等耐保存材料;并针对不同年代、损毁程度、墨迹性能、装帧方式等的历史文献,研制了系列新型脱酸与增强加固材料、智能化批量保护装备、智能分页与超声雾化相结合等的新处理工艺。报告还提出了涵盖纸性能、墨迹等更全面的文献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以《脱酸运用的困境与地方文献整理的下半场》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文献保护仍以古籍为重点,采取原生性、再生性、传承性三种方式,而民国文献的脱酸保护面临重视不足、效果存疑等挑战。他表示,未来地方文献整理将呈现三大趋势:时间上从古籍、民国文献向新中国成立后资料顺延;内容上深入手抄本、稿本研究并推动经典普及;方法上通过索引编制,深化对地方志、物产、人物等内容的挖掘与利用。
本次会议聚焦纸质文献的原生性保护、古籍修复、手工纸非遗传承及数字化利用等前沿议题。来自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企业的代表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实践与创新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中开拓了新思路、擘画了新蓝图。

研讨活动期间,参会代表参观先进造纸与纸基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第二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活动在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