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我室陈燕教授ACB:等离子体处理调控Cu2O表面氧物种促进硝酸盐高效还原为氨

发布时间:2021-12-21 访问次数:1825

  氨(NH3)具有高能量密度,有望作为未来的能源载体。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硝酸盐转化为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合成氨替代途径,以实现人工氮循环的合理优化。

  电催化剂表面氧物种的调控对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等至关重要。最近,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燕教授团队结合Ar等离子体技术,构筑了具有丰富表面氧空位及羟基物种的Cu2O材料,以促进硝酸盐高选择性还原为氨。

  研究人员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了Cu2O模型体系,对其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低温Ar等离子体处理,以调控其表面化学环境。SEM、TEM和XRD结果表明,Ar等离子体处理对Cu2O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图1 (a) 缺陷Cu2O的合成过程及其在电化学硝酸盐还原中的应用示意图;(b) 原始Cu2O、Ar-20、Ar-40和Ar-60的XRD图谱;(c) 原始Cu2O的TEM图像 ;(d) 原始Cu2O的HRTEM图像;(e) 原始Cu2O的SEM图像;(f) 原始Cu2O相对应的衍射图;(g) 原始Cu2O、Ar-20、Ar-40和Ar-60的EPR光谱

  EPR、XPS和基于同步辐射XAS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促进了表面氧空位和羟基的形成。氧空位浓度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而过长的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则会刻蚀表面,而导致羟基的减少。这种表面氧环境的变化可以调节中间体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反应活性。

图2 原始Cu2O、Ar-20、Ar-40和Ar-60的 (a) O 1s XPS光谱和 (b) Cu 2p XPS以及(c)羟基、氧缺陷在氧物种中的占比和 (d) CuII-OH、CuII-O在铜物种中的占比

图3 原始Cu2O和Ar-40的XAS光谱 (a) Cu L边 和(b) O K边

  等离子体处理后的Cu2O在NO3-RR的活性和选择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提升。Cu2O经过40分钟的等离子体处理表现出最佳的NO3-RR活性,其氨的选择性和法拉第效率分别达到了85.7%和89.54%。另外,15N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氨产物完全来自硝酸盐电还原。

图4 (a) LSV曲线; (b, c)在-1.2V vs. Ag/AgCl的电位下,电解50 ppm NO3--N溶液6小时的转化率、氨选择性、法拉第效率和氨产率;(d-e) 分别以原始Cu2O和Ar-40为催化剂,在不同电位下电解50 ppm NO3--N溶液6小时的法拉第效率和氨产率

图5 原始Cu2O和(c,d) Ar-40进行NO3-RR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其中,(a, c) 以电压为变量,(c, d) 以时间为变量

  电化学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观察到,催化剂表面吸附不同构型反应中间体的规律变化即:硝酸根离子→双齿配位→单齿配位。恒电位电解原位图谱展示了催化剂表面硝酸盐物种还原至氨物种随时间分布变化。其中,Ar-40样品在NO3-还原为NO的步骤中,显示出比原始样品更快的动力学过程。

图6 在模型中原始Cu2O (a) 和引入氧空位后 (b) 的极化电荷密度;(c) DFT计算,在Cu2O (111) 表面引入氧空位前后,反应路径中间体的自由能变化

  DFT计算结果显示,NO3-RR在原始Cu2O (111)上限速步骤(*NO → *NOH)的反应势垒为0.44 eV,远高于含氧空位Cu2O的限速步骤(*NO3 → *HNO3)反应势垒。结合In-situ DRIFT和DFT计算结果,表面氧空位有效促进了中间物种的吸附,表面羟基则调节了质子传递过程,从而导致高选择性。

  这项研究阐明了表面氧物种对NO3-RR活性和选择性的关键作用,相关机理的探讨同时能对表面工程策略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成果以“Regulating Surface Oxygen Species on Copper (I) Oxides via Plasma Treatment for Effective Reduction of Nitrate to Ammonia”为题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宫志恒、钟文烨为第一作者,陈燕教授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1021

  陈燕教授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精英学者,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团队专注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电池(SOFC/SOEC);电化学生物质(气)高效定向转化;水/气污染物(电)催化降解;材料辐照效应及辐照改性研究等。近五年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Sci.、Appl. Catal. B、Small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项目以及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企业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国际固态离子学会ISSI“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等奖项。目前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Energy & Fuel期刊顾问委员、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

  其他情况参看课题组网页:www2.scut.edu.cn/ya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