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一:从天然高分子到生物基功能材料
报告人:黄勇研究员(中科院理化所)
报告题目二:Current Trends of Bacterial Cellulose in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报告人:杨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2018年12月27日(星期四)上午9:00-11:30
报告地点:五山校区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D楼306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报告一摘要:
纤维素是一种由直链多聚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高分子,主要来源于植物,是地球上产量和储量最大的可再生天然资源。纤维素材料的传统应用主要在纺织和造纸领域、以及精细化学品方面。由于纤维素纳米材料展现出优越的性能,近年来纤维素材料的纳米化研究得到快速发展。纤维素分子链通过氢键紧密排列形成纤维素晶体,由于纤维素晶体具有优良的化学可修饰性和机械性能等优点,纳米化的纤维素材料可以作为一类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在机械剪切力作用下,实现纤维素纳米化并同时进行亲水或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介质极性对纤维素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纳米化纤维素的形貌和亲、疏水特性。提出机械外力和环境极性协同作用下,晶面导向剥离纤维素的理论。同时介绍了纤维素/石墨烯复合膜及纤维素基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二摘要:
Bacterial cellulose (BC) remarkability stands from its soft elastomeric nature, biocompatibility, bio-adhesion, high swelling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ies and mass transport properties, among other. It finds applications in food, biomedical, and functional materials. Our research group is using BC to fabricate a series of biomedical, func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skin tissue repair materials,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materials, controlled-release drug carriers, injectable embolization agent, electroactive hydrogel and several others. Furthermore, we are adopting engineered Gluconacetobacter xylinum and utilizing the assembly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ellulose fibrils to achieve highly specific, three-dimensional micro-patterns, which provide highly sophisticated multi-level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They induce directed cell adhesion and aggregation for application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s. Some of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be discussed in my talk.
报告人简介:
黄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天然资源改性、功能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等部门的支持和资助,承担主持了40多个项目(课题)的研究项目,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4);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一等奖(1989、1992);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9);中国化学会“中国青年化学奖”(1991);“政府特殊津贴”(1992);“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在对天然资源如纤维素、木质素、石墨烯的多年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技术突破。作为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先后组织了多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在科技成果孵化、推广和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主要研究领域:可再生资源化学化工;天然有机资源材料改性、功能化与利用;化工材料
杨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知心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学者。
2000年6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日本旭化成公司高分子研究所合作研究一年,2002年及2004年分别获德国洪堡基金和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的资助在美因兹大学和九州大学合作研究共四年,2010年赴美国Akron大学高访十个月。曾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2)、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1)等奖励。现任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及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表征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分会委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Engineered Science》和《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编委。先后在Adv. Energy Mater.,Biotechnology Advances, ACS Nano,Biomaterials,Theranostics,Small,Adv. Healthcare Mater.,Nanoscale,Bio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1部专著及多个书稿章节。已获准专利二十多项。长期致力于基于纳米纤维素的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制了系列以纤维素为主体的功能材料,在纳米纤维素生物合成的有序调控与功能化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研究领域:1.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仿生生物制造2.可穿戴可植入医用材料3.人工器官及生物反应器。
个人主页:http://yangguang.polymer.cn, http://3bio.life.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