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实验室新闻

我校陈嘉翔教授荣获首届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

发布时间:2014-06-06 访问次数:50

 陈嘉翔教授(左五)与获奖校友等合影

 陈嘉翔教授

       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中国造纸学会迎来了五十周年华诞。2014年5月21日,中国造纸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造纸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为表彰在造纸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设立了中国造纸蔡伦奖,该奖是我国制浆造纸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社会奖项,由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中国造纸蔡伦青年科技奖组成。经过严格的评选,我校陈嘉翔教授与北京的余贻骥教授、钟香驹教授三位教授荣获首届 “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这是陈嘉翔教授继2011年成为我国国内首位获得木材、纤维和制浆化学国际大会杰出成就奖又一殊荣。另外,我校万金泉教授及校友姜丰伟教授级高工、校友杨旭教授级高工三人荣获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校友曹石林副教授荣获中国造纸蔡伦青年科技奖
       附:陈嘉翔简介
  陈嘉翔,江苏宜兴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1952年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来到华南工学院。
  从1953年3月开始,陈嘉翔协助筹建
制浆造纸工程专业,负责实验课、工艺课辅导和带学生下纸厂实习。陈嘉翔和同事一起,执着求索,白手起家,协力把学校造纸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基地,并建设了我国制浆造纸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年,陈嘉翔参编全国第一册本科生教材《制浆造纸工艺学》,1990年主编全国第一册本科生教材《制浆原理与工程》,还主编了全国第一套《制浆造纸手册》第二分册。此外还编著了《制浆化学》、《植物纤维结构及其研究方法》、《高效清洁制浆漂白新技术》和《现代制浆漂白技术与原理》四本专著。
       自走上工作岗位起,陈嘉翔一直有个心结——国外造纸大国多以木浆造纸,由于木材资源紧张,中国的造纸界大量采取非木材原料造纸,但是使用的工艺却基本上照搬自国外的木材造纸工艺。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局面。
  一番刻苦钻研,陈嘉翔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非木材原料蒸煮脱木素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原有的仿照木材蒸煮的条件得到了全面的改革。研究成果经免费推广后,迅速带动起国内大、中、小型非木材制浆厂的技术改革。
  同时,研究成果还在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上发表,国外的非木材制浆厂也都随之进行了改革。埃及国家研究中心还登门求教,专门邀请陈嘉翔前往开罗讲课。
  对这样一个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项目,曾有人半开玩笑地打听:它为陈老师带来了很可观的收入吧?对此,陈嘉翔只是淡然一笑:
我的研究经费完全来自国家,科研成果需要惠及全国。事实上,陈嘉翔不仅未从其中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好处,反而自己贴钱进行全国推广。为了推进改革进程,陈嘉翔还奔波于云南、湖南、湖北、河南和新疆等地,前往企业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
  陈嘉翔不仅在科研上强调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上也有独特的理念。他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1998年最后一批博士生毕业,才算彻底告别教学一线。他培养的研究生不但均以优良的成绩毕业,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大学校长,知名的教授、专家和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为何这些学生能个个成才?陈嘉翔说:
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严格要求而已。所谓严格要求,可谓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雕细作。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下工厂掌握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必须阅读文献,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每周,他都会找学生了解是否完成了进度,敦促查缺补漏。
  目前,近90高龄的陈嘉翔仍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植物资源化学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造纸》杂志社顾问以及中文核心刊物、广东省造纸学会会刊《造纸科学与技术》主编。
我不能做实验了,但可以追踪国际最新研究进展,推介给国内造纸界。这是他最大的出发点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