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肿瘤代谢微环境:

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是公认的肿瘤重大特征之一。然而,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微环境如缺氧、低pH、氧化应激等因素的复杂性,肿瘤微环境内部代谢重编程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改变如何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等尚不清楚。因此,以人类、模式生物、微生物等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不同肿瘤类型以及同一肿瘤不同进程阶段的微环境代谢特征的变化及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相互调控关系,将有力推动肿瘤发病机制的解析,从而有助于研究和开发基于靶向代谢的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2、肿瘤免疫微环境:

肿瘤免疫微环境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免疫细胞类型多样、异质性强,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形成了抑制性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所肿瘤免疫微环境方向将结合临床样本,利用单细胞组学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单细胞水平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发掘新的免疫细胞亚群、探究关键免疫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这将对于深入理解肿瘤发生机制及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3、肿瘤微环境分子影像学:

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新兴的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多种手段。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以及肿瘤异质性,上述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实现精准施策及疗效的实时反馈。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肿瘤整体结构和特征的观察,及实时监控肿瘤微环境成分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利用非侵入性分子影像学技术监控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所肿瘤微环境分子影像学方向将结合核素、磁共振、荧光等多种分子影像学手段研究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肿瘤微环境的无创动态可视化监控。此外,还将深入探究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4、肿瘤治疗:

由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靶向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共识和新方向。研究所将结合生物材料、纳米医学及临床医学相关学科方向,重点围绕以下方向开展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肿瘤治疗:1)利用肿瘤微环境低氧、低pH等特征,设计肿瘤微环境响应的智能化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克服药物递送屏障,提高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效率;2)针对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发展可递送免疫激活功能分子(如:免疫激动剂、佐剂、抗体、细胞因子等)的药物递送载体,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治疗效果。3)结合临床样本,深入分析不同肿瘤特征的肿瘤微环境,构建类器官模型、PDX模型、肿瘤自发模型等,有针对性的开发高效药物递送载体,推动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