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师简介 姓名 | 林培群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0.4 | 
| 职称 | 教授 | 导师资格 | 博士生导师 | 所在系/教研室 | 交通运输工程系/交通工程教研室 | 通讯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大楼 | 邮编 | 510640 | 电子邮件 | pqlin@scut.edu.cn | 研究生招生: | | 研究方向: | 交通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车联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交通&AI融合创新;交通系统仿真 | 教育背景: | 2005.9-2008.6 华南理工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博士(2005年获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
2003.9-2005.7 华南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硕士
1999.9-2003.6 华南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专业 学士(专业第1名保研)
| 工作经历: | 2016.9 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教授
2014.1-2015.1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2011.9-2016.8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副教授
2008.7-2011.8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讲师
| 学术兼职: | 教育部高等学院道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 委员; OPEN ITS 智库专家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C/D/E》、《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中国公路学报》、《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美国TRB 、COTA、WTC等多个杂志和学术会议审稿人
| 奖励荣誉: | 2018年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4)、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
2016年 获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优秀二等奖
2015年 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2014年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2013年 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3)、华南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2年 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2)、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七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2011年 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10年 获批为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2008年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6)
2005年 获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
| 教学工作概况: | 主讲全日制硕士生课程《交通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智能交通系统导论(全英)》
主讲本科生课程《交通系统仿真》、《人工智能》、《交通大数据技术》
| 科研概况及项目: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面上子课题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包括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住建部科技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含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含子课题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含子课题1项)
主持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广东省公路管理局科技项目、广东省交通集团科技项目、横向项目等行业科技应用项目3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8项
参编本科教材1部
| 代表性成果: | 部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2019:Pei M, Lin P*, Liu R, et al. Flexible transit routing model considering passengers’ willingness to pay[J].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SCI检索) 2019:Pei M, Lin P*, Ou J. Real-Time Optimal Scheduling Model for Transit System with Flexible Bus Line Length[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SCI检索) 2018:林培群, 陈丽甜. 基于 K 近邻模式匹配的地铁客流量短时预测[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EI检索) 2017: Lin P*, Liu J, Jin P J, et al. Autonomous vehicle-intersection coordination method in a connected vehicle environment[J].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gazine. (SCI检索) 2017:Liu J, Lin P*, Jin J P.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cooperative control for bus rapid transit vehicle platoon in a connected vehicle environment[J]. Promet-Traffic&Transportation. (SCI检索) 2015:林培群, 卓福庆, 姚凯斌 等. 车联网环境下交叉口交通流微观控制模型及其求解与仿真[J]. 中国公路学报. (EI检索) 2014:Lin P, Zhang N, Xu J, et al.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for the Guangzhou, China,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Multiple Bus Substops and Docking Bay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SCI检索) 2012:林培群, 徐建闽. BRT车站组停靠线路组合优化问题的建模、求解与仿真[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检索) 2011:林培群, 徐建闽. BRT车站组的线路停靠组合优化模型[J]. 中国公路学报. (EI检索) 2010:林培群,徐建闽. 基于图论的路网交通检测器之布点[J].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检索)
部分国家发明专利
林培群,刘佳辉 等.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面向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及方法”, 专利号: ZL 201510191312X. 林培群,卓福庆 等. 已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环境下交叉口交通流微观控制方法”, 专利号: ZL 201310695748.3. 林培群.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路面亮度组合模式识别的道路交通流检测方法”, 专利号: ZL 201210238121.0. 林培群.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频技术的道路交通参数采集”, 专利号: ZL 201210151513.3. 林培群, 刘洋 等.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停车位车辆存在性检测方法”, 专利号: ZL 201210107196.5. 林培群,刘洋 等.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便于电子识别的交通标牌及其识别方法”, 专利号: 201110318620.6.
教材
|
Resume Name | Peiqun Lin | Gender | male | Date of Birth | April, 1980 | 
| Position | Professor | Postgraduate Supervision | Ph.D. Supervisor | Department | School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 | Address | Traffic Hall, # 381 Wushan Road, Guangzhou, China | Post Code | 510640 | E-mail | pqlin@scut.edu.cn | Tel. | (86)2087111030-3386 | Fields of Postgraduate Admissions | | Research Fields | Connected vehicle network & 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 Transportation big data Computer vision for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mul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ystem optimization
| Teaching |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Transportation data process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 Research Achievements/Selected Publications | Technology award of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4 awards Publication: more than 50 papers and 1 book Patent: 13 Authorized Chinese pat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more than 30 project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