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介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场结构改造设计团队,由深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领域三十七年的行业专家龚模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下部结构设计。作为民革华南理工大学总支副主委、建筑设计院六院副院长,龚模松兼具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等多重专业资质,同时担任广州市建设科技委结构与抗震专家、广东省应急管理专家等多项社会职务,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大型赛事场馆设计经验,成为团队的核心支柱。团队成员莫慧珊、李佶宏、林靖添、梅豪,均为结构设计领域的骨干力量,以专业素养和协作精神,共同扛起场馆升级改造的重任。
从1999年设计九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到2025年十五运会,龚模松团队三度参与同一体育场的设计与改造工作,用持续二十六年的坚守,见证了广东奥林匹体育中心体育场建设的迭代升级,也积累了无可替代的项目经验。
二、十五运会结构设计难点
(一)改造基础条件复杂
项目需在原有体育场结构基础上进行升级,地下管线交织密集,周边树木需要重点保护,空间作业限制极大。同时,作为多届赛事举办地,场馆原有结构承载情况需精准研判,改造需兼顾历史结构安全性与新功能需求的平衡。
(二)功能升级要求严苛
本次改造需新增三至五层环形挑檐、二层环向疏散平台,还要完成贵宾室地下通道加宽、主席台升高、背景墙与横幅板搭建等关键任务。各新增部分悬挑跨度大,最大钢梁悬挑达10米,对结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三)工期与成本双重压力
赛事筹备时间紧张,改造工程需在短周期内高质量完成,同时要实现简约、安全、精彩目标,需在节省投资、缩短工期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最优解。此外,开幕式火炬临时设施平台的搭建,需额外考虑临时荷载对原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设计与施工难度。
三、龚模松及团队的担当与贡献
(一)精准施策,破解节俭改造难题
龚模松凭借对原体育场结构的深度熟悉,以及完整保存的全套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CAD 施工图等关键资料,为结构改造工作奠定了先天优势。
在核心结构升级中,团队创新采用平面变截面钢结构打造环形挑檐,对原外环混凝土梁采用加大截面法加固,摒弃了不经济且不安全的混凝土结构外包钢板方案,实现了安全与经济的双重保障。二层疏散平台选用钢筋桁架楼层板,取消现场支模工序,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大幅节省了投资与工期。
(二)科学研判,护航火炬点火安全
针对开幕式火炬搭建临时设施平台带来的荷载增加问题,团队经过反复精准计算复核,确认无需对原结构进行额外加固,既保障了火炬点火环节的安全顺利,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工程投入,为赛事筹备节省了宝贵时间。同时,团队严格既为点火的精彩创作恪守保密原则,又为点火相关环节的顺利推进筑牢安全防线。
(三)攻坚克难,彰显安全责任担当
面对贵宾室地下通道加宽、主席台升高改造等复杂任务,团队在空间有限、管线复杂、树木保护等多重约束下,反复优化方案,最终圆满完成改造任务,既保证了贵宾室和主席台的安全性,又满足了赛事使用需求。
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频繁响应临时现场会议与施工检查需求,毫无怨言。开幕式前半个月,面对临时工程赶工带来的瑕疵,他秉持责任担当精神,彰显了团队对赛事安全的极致负责。在全会会开幕式即将举办的最后半个月前,龚模松担任了本项目最后一次(免费但责任最大的)结构安全验收专家组组长,在“十五运会开幕式贵宾区背景墙及横幅板”安全验收报告上完成验收签字。
四、结语
从九运会到亚运会,再到十五运会,龚模松团队以二十年六如一日的专业坚守,在同一座体育场书写了匠心传奇。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场升级改造中,他们以创新设计破解技术难题,以科学研判保障赛事安全,以无私奉献扛起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为精彩震撼的开幕式提供了坚实的结构支撑。
这份贡献不仅为华工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赢得了荣誉,更为广东乃至民革增添了光彩。龚模松及其团队用专业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工程师的使命与风采,成为大型赛事场馆改造领域的标杆典范。
图1 九运会开幕式体育场部分设计成员 (1999年)
图2 为2010广州亚运会体育场提供结构安全保障 (2010年)
图3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场结构改造团队场现场服务(2024年)
图4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参加各方负责人竣工前留念(2025年4月)
(左2中建八局项目经理王宜彬,左3体育场建筑设计师华工设计院郭嘉,左4中建八局大客户分公司执行总经理唐祖锡;左5项目总负责人华工设计院罗建河书记,左6广州市重点办总指挥邓新勇主任,左7项目总负责人华工设计院何镜堂院士,左8十五运会广州赛区场馆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唐仪兴,右1体育场升级结构改造设计负责人华工设计院龚模松)
图5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结构改造团队负责人龚模松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在场》
(2025年8月)
图6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结构改造团队接受华工设计院采访(2025年9月)
图7 十五运会开幕式体育场火炬点燃精彩瞬间(2025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