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进一步规范人文社科投稿审稿

“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发挥了学科成果发表、学术风潮引领、新学术思想和理论展示平台的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审稿慢、投稿方式不明确等问题,不利于中国学术的进步。”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建议,进一步规范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形成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学术期刊发展体系。
安然分析,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建设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是投稿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期刊没有独立投稿系统,而是采用邮箱投稿,导致作者在投稿后无法及时了解稿件状态,也无法得知稿件是否被录用,是否可以转投其他平台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作者投稿“石沉大海”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没有健全的审稿系统,也会导致关系稿等现象产生,不利于学术发展与交流。”
二是审稿和刊发周期过长,审稿反馈意见较少,对作者修改和青年学者学习不利。“国外一流期刊的编辑在反馈审稿意见时,其建议内容非常详尽,相对于国内编辑的寥寥数语,其评审建议涉及论文的诸多方面,对于投稿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审稿的权威性,这一点同样值得国内期刊编辑参考借鉴。”安然说。
三是期刊种类数量严重不足。相较于中国人文社科的学科繁荣和人才不断涌现,对应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国内相关分支学科的一流刊物较少。
此外,国内部分期刊的编辑、主编及副主编的设置数量不足,这也是导致论文积压、很多文章无法及时回复的重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安然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规范投稿方式和评审方式,借鉴国外一流期刊的通用方式,建设完善的期刊投稿和审稿平台。这样既能规范收稿方式,减少不规范投稿的现象,提高学术透明度,又能减少期刊编辑部及投稿作者的沟通问题。对于拒收稿件,第一时间在系统上显示评审结果,方便投稿学者及时修改论文或者另投他刊。对于已经接纳的稿件,可以及时显示文章的审稿专家的审稿建议和修改进度。
其次,增设期刊编辑,提高审稿效率。鼓励更多学术经验丰富的学者参与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水平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同时,规范外审专家的遴选,建立相应的审稿专家数据库,尽量匹配论文专业方向和研究方向、研究深度相一致的专家。
再其次,针对相关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期刊数量较少,尤其是分类学科期刊建设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增加人文社科类一流期刊的种类,尤其是将分支学科的期刊纳入一流期刊目录,支持更多有研究实力的高校和团体创办高质量学术期刊,创办对应分支学科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02 支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一系列冲击和挑战。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建议,合理配置国际语言教育资源,加大力度支持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文教育项目,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中文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力不断攀升。
“但与英语、法语等语言相比,中文作为重要国际语言的建设路程仍然漫长。”安然建议,要因地制宜,尊重国际中文教育市场规律。鼓励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发展的“中文+职业”教育,并对优秀案例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因时施策,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建设机制。在“三教(教师、教材、教法)”环节,面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情况解决教材、教法不同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支持高校和企业对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语言技术推广和数字经济发展。
“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明确优惠措施,培育良好的竞争市场,让企业能够顺利发展壮大,让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开展中文教育,惠及更多区域民众。”最后,安然建议,还要因势利导,注重民营企业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补充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党委统战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