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陈伯齐先生对我国建筑教育及岭南建筑的卓越贡献,11月7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在建筑红楼举行了“陈伯齐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坂本一成教授、奥山信一教授,龙庆忠先生的历届学生、助手、家属代表,《建筑家陈伯齐》的作者潘小娴女士出席会议,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建筑学院师生代表五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展出了陈伯齐先生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展现了陈先生勤奋的求学之路、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卓越的建筑才华。何镜堂院士在发言中表示,新一辈的建筑学者要继承陈伯齐先生高尚的精神品格,共同努力,让华南建筑教育和岭南建筑继续发扬光大。
作为陈伯齐先生的校友,坂本一成教授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与东京工业大学的历史渊源,他说,自1930年起,包括两位先生共有7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老师曾留学东京工业大学。这些老师回国后把求学期间掌握到的良好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并传承了下来,使两校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希望今后两校能更深层次地延续和发展合作交流。
香港大学顾大庆教授、潘小娴女士等嘉宾分别对陈先生的人生及建筑思想做了阐述。多位师从陈伯齐先生的研究生、老教授代表分享了各自与两位老先生相处的珍贵回忆。年轻教师代表施瑛老师深受陈先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启发,他说,陈先生强调做建筑以数据为依据而不能凭感觉,他们的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陈伯齐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是亚热带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开创者,倡导以亚热带地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教学上强调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陈先生在岭南建筑的探索中贡献了力量,也共同为华南理工建筑学院的学科开拓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附:背景资料
陈伯齐先生,1903年7月出生,1930年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1934年转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39年毕业并在该校建筑设计部工作,1940年初回国,担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同年倡议并受命创建该校建筑工程系,任该系教授兼首届系主任,因教学理念不同于学院派的布杂(Beaux-Art)体系,1942年离开重庆大学。1943年任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1944年加入营造学社。1945年赴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南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1953年任华南工学院民族建筑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任创办亚热带建筑研究室,1965年任第一届研究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至四届理事、中国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及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及广州市防空委员会工程处工程师等职, 1953年与林克明等创办广州市设计院,同年成为《建筑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973年10月在广州市病逝,1978年12月得以平反。
陈伯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他是亚热带建筑研究和创作的开创者,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建筑教学生涯中,陈伯齐致力于推行有特色的建筑高等教育。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期间,他倡导以亚热带地区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强调在理论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伯齐先生1958年在华南工学院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行试验性住宅区规划、单体住宅设计,对住宅进行热工测试,奠定了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基础。正是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之下,华南工学院的建筑热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1978年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对亚热带建筑的研究、对建筑技术的重视和对地域主义建筑的探索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的重要特色和传统,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获准建立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建筑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作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陈伯齐在建筑设计中形成了适应地方气候、注重技术理性与形式理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岭南地域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