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淑华,民建华工支部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编审, 建筑分社常务副社长。她是书籍幕后默默奉献的付出者,她乐为别人做“嫁衣”,她勤勤恳恳,不求闻达,在历尽了27年的酸甜苦辣后,对编辑行业的这份热爱迄今依然有增无减。让每一个字符都表达准确,让每一篇文章都散发光彩,让每一本书籍都润泽心灵,这是她的追求和理想。
看着经由自己编辑出版的书籍, 闻着浓郁的油墨书香, 历数着中国图书奖、首届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首届南粤图书奖等各种奖项,这是编辑人赖淑华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这时,手中的书仿佛是新生的襁褓中的婴儿,而浓浓的油墨香恍若是婴儿绵甜的奶香味。这时,所有经历的艰难困苦都有了切实的回报,无数个加班加点辛苦熬夜的日子成为难忘的回忆。
出彩文字 砥砺功夫
1964年,赖淑华出生于广东大埔,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家中书香气息浓厚。赖淑华从小便喜欢读书,充满魔力的文字展现着鲜活的画面,奇妙的世界在书中得到完美呈现,跟随文字所到之处,仿佛身临其境,宅在家中就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热爱文字、博览群书为赖淑华的编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赖淑华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四年后,她大学毕业,恰逢学校出版社成立,赖淑华是第一批应聘进来的三个编辑之一。到2013年,她进入编辑行业已有27个年头,为此付出过多少艰辛劳累,无法与外人细细言说,个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评价一本书籍优劣的重要因素除了图书的内容,还有编校质量水平的高低。书籍出版了,社会反响好,荣誉是作者的,一旦出了问题,编辑及出版社却要承担主要责任,因此,有人形容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
传统观念认为编辑只是根据作者提供的稿件,找错别字、定好文章规范、设计体例等,认为编辑是非常简单轻松的职业,只是剪刀加糨糊。在赖淑华看来,编辑是一份创造力很强的工作,也能像撰写文稿的作者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带来充分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当记者问及编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时,赖淑华略一沉吟,娓娓道来:“文字功底要好、要细心、思路要清晰、判断力强,这是做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此外,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往全才、通才的方向发展。”
赖淑华坦言,刚来出版社时,对编辑的工作职责并不十分明晰,后来慢慢参与一些重要书籍的策划、组稿、编辑、出版,在这一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知识,逐渐对这份职业有了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虽然编辑工作繁重、压力大,但赖淑华却乐在其中。从初出茅庐的一无所知,到慢慢熟悉,再到深深爱上这个职业,经历了27年。在历尽了27年的喜悦、艰难、曲折后,这份热爱迄今依然有增无减。
匠心独运 精益求精
赖淑华已经不记得自己经手编辑了多少本书,眼睛在无数的文字和符号中穿梭,超负荷的阅读量,是对视力的极大考验,也是对耐心的极度挑战,晚上睡觉前疲惫地闭上眼睛,方块字总是在眼前飞跃……
赖淑华有一个习惯,喜欢将她经手策划或编辑的书放在书架上,以便随手翻阅,日子一长,这些书把书架都压垮了。赖淑华笑言:“书太重了,书架都压垮了,这个书架还是刚刚修好的。”只要一谈起书,谈起关于书的一切,赖淑华就显得兴致盎然,她不厌其烦地逐一介绍每本书的来历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并捧出她非常珍视的有作者亲笔签名的书籍,让记者翻阅欣赏。
赖淑华不但对书充满痴迷,对书籍的装帧设计也是精益求精。翻阅她负责编辑的书籍,发现书籍的装帧风格充满灵性,显得活泼而雅致。对她来说,欣赏设计新颖别致、独具特色、不拘一格的封面,是一种莫大享受。因此,那些书的封面总是显得颇有韵味,并跟书稿的内容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家系列丛书的装帧设计便是她颇为得意的风格,封面的意境于质朴中透出书卷气,建筑家的泼墨画像栩栩如生,内文用细密柔软、微微泛黄的纸质印就,整本书浑然一体,精致典雅,读者会被深深吸引,感受到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字字句句 如琢如磨
图书出版好比建造房屋,如果说作者的职责是设计和建造,那么编辑的职责是纠偏和装饰。
在编辑过程中,赖淑华每每为文中的一个字符、一个典故、一句诗文而翻阅大量资料,见微知著,去伪存真,不厌其烦、仔细耐心地查找核对。对有疑问的稿件,她总是及时与作者详细沟通,对稿件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商榷,让文字表达更加准确严谨。正是由于赖淑华的勤恳和敬业,二十多年来,许多作者都和她成为诚挚的朋友。
在赖淑华作为第一责编的《中国民居建筑》一书中,有一节是描述“摩梭人民居”的,书中这样写道:“在这风景如画的泸沽湖畔,居住着至今仍保留了部分‘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大家庭的摩梭人。”摩梭人是至今唯一仍保留母系氏族制度的民族,在当时的原稿中,“阿注”误为“阿夏”。而赖淑华犹记得自己去丽江旅游时,听导游提起,在摩梭人的语言中,“阿注”是男子,“阿夏”是女子,经过多方核实,确认正确的是“阿注”婚姻。她说,编辑这个职业要求知识面很广,平常也许不经意的知识积累,在某个时候说不定就用上了。
2004年,这本由赖淑华主持策划、组织、并作为第一责编的《中国民居建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从1995年项目立项到2003年书籍出版,前前后后共历时8年。
《建筑家龙庆忠》是纪念建筑学院成立八十周年的系列图书之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加班加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双休日,编辑、校对、排版、设计等,所有程序走完,即将印刷了,赖淑华不放心,难以顾及越来越干涩发胀的双眼,拿起校稿连夜又翻了一遍,这一翻,还真的发现了问题,是一张关于龙庆忠古宅的照片,由于竹林掩映,重重遮挡,很难发现,古宅照片的方向是倒转的,由于赖淑华的细心,及时把问题纠正了过来。
赖淑华说:“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合作,需要不同部门共同参与、协同工作,正是由于大家的通力合作,一本书才能完整和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本书的出版要经过不少环节,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否则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后续工作。当遇到重大项目时,整个出版社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他们勤勤恳恳,加班加点,一丝不苟,竭力保持所有环节的畅通。而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经手的一部部文稿变成一本本精美的书籍,这份喜悦、这份成就感,以及并肩作战的情谊,无以言表……(摘自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建设者”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