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动态

人民网:苏宏元:中国传媒业发展存在历史错位

时间:2013-11-05单位:统战部浏览量:50

分享到

    人民网北京1027日电(记者燕帅 实习生韩鑫) “变革中的新闻与传播: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学术研讨会26日在北京举行,在研讨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无党派人士、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媒确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光辉岁月,起码在不断的成长。但是,还没有长大成熟,又来了新媒体,出现了一个历史错位,市场竞争恶劣,政策空间也比较有限。

  以下是苏宏元教授的发言全文:

  感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邀请,我的题目是中国传媒业转型的历史错位,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年国庆期间,我从广州飞南京去见我20多前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继续从事传统媒体工作,一种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这两批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幸运,一种学生庆幸什么呢?就是我们那么早,在90年代就踏入了新闻传播行业。另一批学生也非常庆幸,我们好在没有进入传媒这个行业。我想说明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媒确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光辉岁月,起码在不断的成长。但是,似乎也不能说非常成熟,也还没有长大,或者说还没有做到真正的自我。这是一种看法,比如说一些新闻理念的确立、市场运作的模式、受众培育等等,也不能说完全的成熟,还没有几个真正的强大的传媒品牌。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政治的空间还是比较有限的,市场竞争又非常的激烈,恶性竞争非常严重,这是我个人的看法。祸不单行,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成熟,又来了新媒体,这是我讲的历史错位。中国的传媒业和西方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历史错位,市场竞争恶劣,政策空间比较有限,这是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

  所以,我觉得传统媒体遭遇了很大的挑战,甚至有点抓狂,现在的主流媒体、主流报纸,我可以讲,你们看每天都有违法广告,几乎是这样的。新闻伦理扭曲,低俗化、碎片化严重,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传统媒体还是有发展空间,我做一个假设,假设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工商局登记一下做一张报纸,你看看它的潜力还会有的。

  怎么办?出路在哪?我个人看法,观念是要做回自己,正本清源,不要被新媒体冲昏了头脑,自乱阵脚。报纸不是自媒体,也不是全媒体,它就是报纸。同时,要积极主动的拥抱新媒体,或者说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或渠道。

  新媒体强大在什么地方?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讲,它强大在时效性,还有一个是平台问题。我觉得我们的传统媒体你没办法在时效上比拼、也没有办法在新闻的碎片化比拼,新闻传播的理念,我们从现代的所谓民生新闻转向所谓的公共性,我觉得这个是出路,当然,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可能是深度报道,有深度的、精品化的非虚构新闻,因为它还具有微博、社交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公信力比较高、从业人员具有深度调查报道的能力等等,这还是它的优势。这是一个方面。现在我们提倡慢生活,整天看微信、微博,一直到晚上12点,你睡了,我睡了,大家还在微信上联络,我觉得传统媒体还是应该做回自己。

  同时,不等于放弃新媒体,和多元的新媒体联姻,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刚才,胡舒立教授提了内容和平台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确实很到位,就是要做好内容,同时利用好这个平台,我觉得可能还要塑造品牌。当然,还有一些运作方面的东西,我觉得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简单概括一下,运作的话,现在主要是模式化,再一个是民众的碎片化,还有阅读的碎片化、市场的碎片化、媒介市场的极化现象。所以说要改变经营的方式。我觉得现在传媒的经营领域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从单一的媒体、单一的区域转移到跨媒体、跨区域的多元化经营方式。还有是从比较粗放的规模经济模式转化为精耕细作的模式,探索从平台、信息、电子商务分成的盈利模式等等。

  时间有限,我无法一一展开,总的来讲,祝愿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转向与新媒体的联姻也好、利用好这个平台也好,希望能取得成功。谢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