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钢铁还未强国 同志仍需努力!

发布时间: 2018-07-22 发布单位: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回顾自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钢铁行业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一是经营管理的改革,改变了国有企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吃大锅饭的情况;二是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来逐步改造国内的落后的设备;三是技术进步,生产流程的合理化;四是党的坚强领导,十四大以后,更制订了明确的技术进步路径和方针。”徐匡迪总结说。 

“过去40年,我感觉钢铁行业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设备更新换代,平改转、模铸改连铸、取消了开坯机、进而又使轧制连续化。”这些变化令徐匡迪无限感慨。 


有成功经验,自然也就有深刻教训。

徐匡迪坦言,中国钢铁工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钢铁工业发展初期没有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健康绿色发展。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而且多在大、中型城市周边,依旧走上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徐匡迪说,“过去钢铁行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与高产,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在钢铁行业再来补环保这一课很难。但是不管多难也一定要补,因为最终我们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 图为采访现场

“过去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时没有严格按照生态和环境的要求进行选址,但现在宝武湛江基地在选址时就进行过三次论证,专门对厂址所在的东海岛的气候、风向进行过研究,由于风向原因,宝武湛江钢铁基地产生的废气大都会吹向北部湾的海上稀释扩散,不会对湛江的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徐匡迪不无欣慰地说。 

二是钢铁工业发展初期只考虑短期的供需效应,没有考虑合理布局。由于当时北京、上海等城市大规模基本建设,造成我国目前河北、江苏地区有大量的钢铁厂。“钢铁行业现在不考虑布局,最终要吃苦果。”徐匡迪语气凝重,“抗美援朝时期,当时为了重工业和军工发展需求,在东北建了很多钢厂。不仅污染很重,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东北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严重,所以布局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当前河北省钢铁产量过高是个难题,江苏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对钢铁的需求也大,但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对钢铁的需求就会逐渐减少,产钢大省的钢材怎么运出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陆上运输钢铁合理销售半径是300km以内,目前,1吨钢的铁路运输成本约1元钱。”徐匡迪说,“下一步,中国的发展重点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基本建设,钢铁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钢铁工业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