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名称:能源制造及装备交叉科学青年论坛
论坛时间:2023年5月12日上午9:00-12:00
论坛地点: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9号楼三楼会议室
报告人: 朱明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秦红玲(福州大学教授)
刘焕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袁 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主持人: 袁 伟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23年5月10日
主题报告1:先进能源装备寿命与安全
阐述机械结构强度与寿命的重要性及对保障先进能源装备安全的作用,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氢原子与金属交互作用机制,介绍基于元素调控的聚变能结构焊接工艺开发。
报告人简介:
朱明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械结构疲劳、损伤与断裂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快速支持和上海市教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30余项科研课题,在核电大型汽轮机焊接转子设计与制造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曙光学者”和国家优青,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疲劳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科技信息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和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理事。
主题报告2:水轮发电机组碳刷集电环系统故障机理与性能优化方案研究
碳刷/集电环是水轮发电机组重要部件,属电接触学和机械摩擦学构成的具有强烈性能耦合和损伤耦合的载流摩擦系统。报告以改善碳刷/集电环系统的界面接触稳定性为目标,从集电环-碳刷-弹簧系统动力学响应、配对副材料优选、磨合工况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影响载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推导了故障发生机理,形成了科学运维策略。以实现碳刷/集电环组件少维护或免维护,为水力发电厂向清洁化、智能化迈进贡献切实力量。
报告人简介:
秦红玲,福州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7月,2018年7月,2019年7月分别赴英国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Oakland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主要围绕能源装备关键零部件的摩擦磨损、节能延寿问题,致力于其表面界面行为、性能设计与控制研究。先后在水润滑轴承抗泥沙及磨损特性、多孔储液自润滑介质结构设计与润滑机理、水轮机组碳刷-集电环载流摩擦磨损行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主持承担了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Wear、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机械工程学报、摩擦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是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磨损与表面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工业摩擦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摩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主题报告3:全固态锂电池寿命调控
传统液态锂离子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已无法满足新一代用能设备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结构灵活和宽工作温度区间等综合需求。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视为突破锂离子电池瓶颈的下一代电池技术。针对全固态锂电池存在接触损失的问题,提出了考虑界面接触面积损失和压力载荷作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一维电化学-力学耦合模型,预测了由于接触面积的损失导致的全固态锂电池的充电过程提前中止行为,并给出了外加压力来调整接触损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电极体积膨胀改善界面接触的新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刚性约束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一维电化学-力学耦合模型,探究了电流和偏摩尔体积对界面接触和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
报告人简介:
刘焕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热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微通道散热理论与技术、电子装备热控制和新能源电池热控制三个研究方向,并取得了突出成绩。2017年-2022年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中科院SCI二区以上论文2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工信部重大项目、天津市重大科技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所合作项目等20余项。担任了A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20多家SCI传热学领域期刊的审稿人。
主题报告4:面向新能源与储能的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
双碳战略的实施对高效、高性能电池及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池高效热管理等能源转换器件中,对于不同元件或功能层,其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化和功能化对电池性能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电池中表面功能结构的设计和制造是对材料和化学研究的重要补充,从制造学科角度为提高电池性能开辟了新的途径,属机械与能源交叉领域。本报告将重点介绍课题组在面向先进电池的表面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围绕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和电池热管理中的表面功能结构设计、制造和应用进行阐述。
报告人简介:
袁伟,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创新电池研究中心公派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先进电动汽车电源与热控系统”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届霍英东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能源交叉课题研究,近年主要围绕绿色能源及先进储能器件(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制氢反应器、强化传热等)功能结构设计(跨尺度设计、仿生设计等)、制造(增材制造、微纳制造、复合加工等)及系统集成/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池测试、电池热管理等)开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项目10余项。作为带头人入选佛山市和珠海市引进创新团队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