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新征程——机器人未来创新实验室召开全员大会暨指导老师任命仪式

日期:2022-09-30

机器人未来创新实验室作为学校第一批“未来创新实验室”项目之一,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优秀成绩,在学生科创活动中具有较高影响力。近期,学院遴选出三位优秀老师,加强对实验室的专业指导。

920日下午,学院召开机器人未来创新实验室全员大会。雷育胜书记致辞并宣读了实验室指导老师任命文件,张宪民院长分别向黄沿江老师、李海老师和杨丽新老师颁发了指导老师聘书。副院长李琳、党委副书记李嘉、团委书记魏争、指导老师、社团联系辅导员和机器人未来创新实验室学生成员参加了本次大会,指导老师代表和实验室学生代表作了发言。

雷育胜书记致辞和宣读任命文件


指导老师聘书颁发

在会上,张院长深情回顾了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强调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看到我们曾经做过什么,将来还能做些什么,还能把什么做得更好,这样梦想才能照进现实。面对历史上取得的辉煌荣耀,他表示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既有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基本条件的原因,也有老师精心指导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同学们艰苦努力的结果。张院长还对学院在指导老师履历和研究领域做了详细介绍,表示机器人研究是个系统工程,需全方位打造优秀指导老师团队。

张院长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一是希望队伍建章立制,一支优秀的队伍要有章程和制度,好的制度要由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并靠制度实现自我约束;二是希望队伍要有一个奋发向上的氛围,生活上互帮互助,学术上务实创新,共同建立一个朝气蓬勃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1+1>2的效果;三是希望队伍要有一个卓越追求的明确目标,通过锻炼提升自我,增长核心竞争力,培养队伍的团结协作精神。援引木桶效应,提出短板会影响队伍整体竞争力,希望队伍上下达成共识,秉着对个人、集体、学院和学校的负责态度,形成优秀团队文化,使队伍更具人格魅力。

张宪民院长发言

最后,雷书记勉励实验室的同学们通过参与实验室的活动不断丰富个人履历,掌握工程技术和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他鼓励同学们和实验室一起成长,每天都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用团结、拼搏与荣誉回报学校学院。

合影留言

相信实验室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在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下,未来能够取得更多骄人成绩,培训出更多优秀人才。(图/刘丽莹 文/尹晨欢)


附:3位指导老师简介

指导老师:黄沿江

个人简介:黄沿江,博士,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人工物工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机共融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的优化设计、多模态人机交互与灵巧操作。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2013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融机器人重大专项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10余项,并作为主干力量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

指导老师:李海

个人简介:李海,博士,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后,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微纳机器人与控制工程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机器视觉与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或以上的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

指导老师:杨丽新

个人简历:杨丽新,博士,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构学、机械动力学,一直从事刚/柔机械动力学和开环机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在开环机构设计和动力学建模分析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以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重要期刊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和顶级会议ASME国际会议等发表机构学、动力学相关论文10余篇(SCI收录2篇次、EI收录8篇次);申请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1件;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现主持省级项目3项,主讲“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与创新实践(实验)”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