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8日11:46:12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各学院:
为进一步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设置,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管理通知如下:
一、鼓励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基层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内部设立的教学组织实施机构,是贯彻执行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的基本单位。学校鼓励学院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设置结构合理、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确保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学院可参照以下几类模式组建基层教学组织。
1.“学院—系”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系要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加强下辖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为主要任务,尤其要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统筹管理。
2.“学院—系—教研室”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下设教研室。系负责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等内涵建设,教研室负责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3.“学院—系—课程组”模式:以学科或专业为单位建系,下设课程组。系负责专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等内涵建设,课程组负责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4.“学院—教学团队”模式:教学团队负责承担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
5.“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模式: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公共实验课程教学任务。
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内涵建设
学院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和任务、运作流程、负责人条件、权限和待遇等事项,并任命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使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研教改活动等方面做到各司其职,合理分工,保证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作。
(一)充分发挥系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1. 加强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研究,构建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
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制定和完善与学科发展、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学科、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内容,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精品化、国际化;选用或编写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水平高、具有特色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完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和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有效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4. 加强实践教学。要加强建设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 原则上公共基础课程继续实行教学团队制度;已经采取教研室形式的课程可以继续实行教研室制度;其他拥有2名以上(含2名)专任教师的课程实行课程组制度。
2. 课程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课程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工作需要进行设置和建设;
(2)课程组设置从精品课程、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开始,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分期分批进行;
(3)不同学院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应组建跨学院的课程组;
(4)内容相关和相近的多门课程可组成一个课程组;
(5)课程组设组长1人,成员包括课堂教学、指导实验、课程辅导等环节的教学人员。
3. 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1)承担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过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命题;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制度建设,实行集体备课制、考教分离制、试卷三审制、集体阅卷制等;组织开展相互听课和教学经验交流等相关工作。
(2)负责课程基本建设。进行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3)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奖励,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次的集中教学研讨活动。
(4)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新教师助教制和青年教师导
师制,对初次担任主讲任务的青年教师要组织试讲和评议,经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课。
三、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激励机制
1. 学院要从日常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年度综合考核。年度考核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及负责人,学校和学院给予适当奖励,并在职称晋升、教研项目立项、教学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负责人资格。
2. 学院每年要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一定的运行费以及必要的人员、场地等条件支持。要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基层教学组织活动,促进基层教学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