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数学学院记者团
人物简介:
周胜林老师,男,1968年11月生,湖北罗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6月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汕头大学任教,期间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作公派访问学者两年。2004年11月被评为教授。2007年9月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系工作,并入选华南理工大学“百人计划”杰出青年教师,2008年1月遴选为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代数学、有限群论、组合设计,已在 J.Combin.Theory Series A, Discrete Math., Europ.J. Combin.,Designs Codes and Cryptography,数学学报等数学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披荆斩棘,漫漫求索路
我的学习经历其实也蛮曲折的。
记者:周老师您好,我们了解到,在周老师那个年代,大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十分多样化。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吗?
下定决心考研
我的求学经历,其实也是蛮曲折的。在我86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于一个中等师范学校,其后在我的老家——黄冈的乡村教书,教了六七年。然后就开始自学大学数学,最后考上了数学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复变函数,抽象代数等都是自学的。为了改善自己当时的现状,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于是就决定考研继续研读。
考研路上遇到的困难
首先学习数学要花费很多功夫,没有老师教,甚至连教材也不是很容易找,学起来比较吃力,考试难通过。其次还有很困难的一点是考研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当时自己的英语要从高中学起,然后去学习大学的。
为克服困难做出的努力
系统地看教材,然后去做教材后面的习题。遇到不懂的就先标注出来,随后再看一遍,第一次看不懂的再看一遍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中学教书时,我们学校有一些老师是大学毕业的,我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去请教。与我同届的同学也有和我一样当中学老师的,我们就四五个同学约起来一起学习。当时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课,而是英语。我们要先去记忆教材上的单词语法,考研词汇等等,自己背完后就几个人交换讨论,最后在读研期间一次性考过了六级。
问题末尾,周老师若有所思地回忆道:“那些同学有的是公司的老总,有的现在在银行工作。”可见那段一起努力过的峥嵘岁月,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段十分珍贵的记忆。
博学善诱,无悔奉献路
选择成为数学教授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数学。
- 记者:周老师,当初和您一起考研的同学,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业,那请问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是您最早的愿望吗?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成为数学教授,您最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其实在中学教书时,自己不只是在教数学,还教一些副科。但自己比较喜欢数学。读师范期间参加过一些数学类的竞赛,也获得一些奖项,后来因为兴趣,课后学习数学,就被安排上数学课,就这样慢慢地走上了数学之路,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除了数学之外,可能从事的职业,嗯,金融行业吧。考研时一开始报的是金融,但英语没有考过,后来又觉得金融的竞争压力较大,而且自己的数学基础较好,而且也有兴趣继续读数学,所以就报考数学了。
-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学生吗?
事情的话,就是继续决定读博吧。在我们那个时候,硕士就可以进高校教书,但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再多学一些内容。于是就到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助教五年后成为教授,教代数类的学科。
我现在对三个学生还有很深的印象,07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程家豪同学和与他同届的苏耀峰同学,还有一位就是张汉斌同学。程家豪和苏耀峰都十分的优秀,他们比较相似的特点是老师讲的都能理解,课外去还去做附加题,学得非常好。家豪是那一届北大自主招生全国第一名,当时我给他写了推荐信,现在在北大读博。耀峰同学在参与第一届国创项目(需要和研究生一起听全英课),并成功结题,在2011年在浙江大学校报发表了论文,现在去了中科院。08级的张汉斌同学也是很优秀,参与国创,并将论文发表到英文刊物《数学研究与评论》上,最后被推免到厦大。还有一位凌利强同学,也让我印象深刻,他非常努力,虽然他的腿不方便,但是做事很认真,他做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身残志坚。现在他在华工科技园做算法方面的工作。
除了这几位学生之外,老师还回忆到曾经有位上课睡觉而且叫醒后态度很不端正的学生。老师惋惜地反思道:“可能这类学生是因为课程跟不上才会这样表现,我们应该多给予他们帮助。”虽然上课学生睡觉,叫醒后,学生比较冲动,影响到教学秩序。但事后老师却反思,是不是学生有什么困难。应该如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在这里作为记者的小编也感受到周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之心。
- 记者:周老师,对于学校的SRP,国创这些学生创新项目,可以和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和建议吗?
对于国创项目,学校和教务处很支持,我觉得是很不错的。它的种类很多,理论、算法、程序、金融等都有,关键是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对于学生参与的时间的话,一年级的同学因为知识储备不多不建议参加,大二大三的有基础更适合。
SRP,中央高校创新项目,国创省创。第一,学生要感兴趣,思考下自己是喜欢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应用方面的软件,算法,金融。对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有热情。第二,要到适合自己的题目,选择合适的项目,合适的导师。第三,肯于为之努力,付出时间与精力。
只要坚持下去了,这些项目带给你的项目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论文的结题,成果的完成,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训练,知识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只要付出努力,项目不管成功与否,学生们都会有所裨益。
- 记者:有很多大一的学生对大学的课程不适应,甚至我身边有些同学到了大二依旧不适应,对于数学系课程的学习您有什么建议吗?
学习方面,特别是高代,有个建议,课堂上要有效率。有老师和没老师区别很大,老师对学习数学的帮助非常大。抓住课堂效率这个关键点,做好课前预习,找出难点重点。课后要把教材复习一遍。习题是检验课堂的很好的标准,如果对于课后的习题,都能顺利的做出来,就代表自己学的可以。遇到不会的问题要积极的想办法解决,可以是询问老师,和同学讨论,抄答案对巩固学习是没有一点帮助的,不会的地方,一定要积极思考答案。
做好笔记,很多同学上课时都喜欢直接拿手机拍照,可能效果不是很好,最好还是形成文字的记录,印象会比较深刻。更重要的一点是课上的知识,课后要消化掉,而不只是做笔记抄下来。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同学建议学完一章一节就去深入研究习题,弄懂消化掉。
补充一点就是学生对大学的教学和生活方式要适应。大学城8:50上课,但大二到了北校就变成8:00,要把握好自己的作息时间。
刚刚开始其实老师开始讲的很慢,要紧跟老师的节奏。有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每节课都积攒问题,以后就会慢慢吃力了,特别是到了后面的知识偏理论,过了一段时间有的人可能会松懈,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厌烦等情绪。
以梦为马,路在脚下。
- 记者:周老师,关于就业还是考研,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呢?
数学学院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其实在学校里也算是领先的。
但由于是数学专业,就业面,相对而言较窄。就要看个人能力了。一二年级,学习成绩比较重要。加强各方面的训练,减少宅在宿舍里面,人的精神面貌会不好。
考研的话可以靠绩点推免,所以绩点要重视。我们学院学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比较容易转方向。选择的话主要还是要看学生的意愿了。
2.周教授对学生们的几点建议:
第一,既然大家当初选择了数学学院,说明对数学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在进入大学后可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怀疑当初选择是否正确。有学生提问没有兴趣学习数学怎么办,我想如果去读一些数学史,数学名人传记之类课外读物,了解一下数学家的轶人趣事,数学的兴趣培养可能会有帮助。提起兴趣后可能会更好的学习数学。
第二,学习时要避免题海战术,要抓住核心。我教过有一个很厉害的学生,他用定义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所有定理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己推导,老师们都很佩服。所以说抓住问题的本质是很重要的。
第三,有人看不懂定理的证明过程,我建议他要多思考,自己多动脑动笔,尝试自己写一写逆命题,举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例子。有助于弄懂理论。如果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些环节断掉,那就课下主动补起来,对于缺乏的课程要主动的去补。
第四,很多同学没课时喜欢宅在宿舍,其实宅在宿舍里看看书也不错,但整天宅在宿舍,连饭堂都不去就有点走极端了,要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多参加集体活动。
第五,只要我们精彩的度过大学四年,最后一定会有很理想的未来。
提起数学教授,可能很多人和我之前一样,想到的关键词是,严肃,刻板。但和周老师短短一小时的交谈,我见识到周老师言辞间的幽默,体会到周老师性格中的阳光,以及他对学生的关怀。唯有春风化雨恩,方得学子一片心。在这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也许曾经崇尚学习数学热潮也渐渐归于平寂。但是同所有事业一样,数学的研究也需要前赴后继,周老师一直深深爱着数学,努力地培养着一批批的数学人才。先贤创业,后人图强。在21世纪的数学舞台上,相信可以看到更多华工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