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志在科研,爱在华工 ——采访杨曦斓同学纪实

发布时间:2024.06.02 23:50:13
浏览量:157

2024524号,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新闻部对杨曦斓同学进行了线上采访,以下为采访具体内容。

杨曦斓,女,共产党员,现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学生团支部班级团支部书记,行政组组长。在校期间,曾获得2021-2022学年国家级奖学金以及2020-2021学年校级智造顺德奖学金、校级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此外,她还荣获2022-2023学年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杨曦斓在学校的表现备受肯定,展现出优秀的学生干部风采。

 

问题一:我们注意到学姐有非常多的科研经历,学姐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选择科研的初心吗?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接触到这些科研机会的?

选择科研的初心其实还是比较功利的,第一是为了拿够创新分,第二是因为大一的时候我就决定了读研究生这条路,因此为了更具有竞争力而去逼迫自己参加了很多项目。

因为我当年其实还挺社恐的,也没有去主动联系老师,而我秉持着“早做完早了事”的态度,大二上的时候看到在年级群里面有老师项目在招人,我就尝试了一下,于是就加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后面也跟着这位老师参加了另一个项目,但是由于和我的导师带的项目冲突了,中途只好放弃了。

后面选导师之后才真正开始我的科研生活,老师给我分配了一位带教的师姐,然后我就有空去实验室帮忙,渐渐地跟老师和师姐都刷了个脸熟,所以后面老师有什么本科生项目也会问我要不要参加,应该说还是要主动一点,主动才会有好机会到来。

       问题二:科研通常被称为“热屁股坐冷板凳”,学姐又是如何克服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呢?能够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吗?

虽然我这个人对于难题的态度还算乐观,所以一般也不会崩溃到天塌下来的感觉。但说到科研中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大概就是做不出好的结果了吧。在这点上我一定要感谢带我做毕设的师姐,她的科研思维和处事能力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因此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会告诉我该如何才能更好的应对并解决困难。

做毕设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的DNA电泳结果一直不够理想,加上提取DNA的过程非常长且繁琐,所以每次看到结果时我都很崩溃。不过因为师姐是务实派的,所以一般我们感叹完“这个数据怎么这么离谱啊”之后,都会静下来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查超多的文献来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改善。虽然这个实验当时分析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依旧没有任何变好的迹象,师姐就告诉我不要太着急,先换个实验做,这个可以先放一放。

我依旧记得师姐之前跟我说的,“如果实验都能一次成功,那博士生三个月就可以毕业了”。所以说,我个人总结下来面对困难的处理办法就是(也不只是科研上的困难啦,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也可以如此参考):

1、面对困难不要慌,可以情绪发泄一下,但要在崩溃后恢复到平静的状态(我一般会深呼吸冷静一下);

2、分析原因,我个人认为如果实验做不出来多看看别人的文献怎么做是一个绝妙的方法(当然不只是中文文献,如果是我我会更倾向于直接看英文文献,因为英文期刊更新,从里面获得的启发更多);

3、如果找不出原因或者校正了也依旧解决不了,那就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许换个方法就能做出来呢;

4、如果前面的方法都没有用,那么短暂地放弃并调整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妨尝试先去做做别的实验,最后再来攻坚克难,也许隔一段时间再做这个实验就能做出来了!(有点玄学的感觉,但放一段时间的确再做有时候就能莫名其妙做出来好结果!)

       问题三:学姐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请问学姐有什么学习方法与学习不同科目的小技巧能与我们分享吗?

学习方法应该算有吧,总的来说就是很硬核的课程(高数、大物等)就提早开始刷题,或者做错题,如果是专业课方面就把课上提过的重点背一背就差不多啦。

虽然大家上课可能有时候会因为很无聊去摸鱼,但不要摸鱼摸得太沉浸了。上课可以尝试尽量坐前排的座位,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长时间的摸鱼、偷偷聊天等等,也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老师所强调的重点。

顺带一提我是会做笔记的那种类型,高数大物那些公共课就不用说了,我一般专业课也会做,因为都有微课嘛,所以我一般把重点直接截图放上去,上课的时候直接补充就好啦。推荐一下微软的onenote,因为平板和电脑可以互通很方便。不过其实我做的笔记考前也不一定看,我会重新整理一份更加精炼的笔记来背,课堂笔记更多是当我拿不准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去翻翻看。

我觉得有点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不要为了复习而牺牲自己睡眠时间,所以如果拿不准的话提早几天开始复习也是可以的,我一般正经开始背知识点也就提前一天半到两天就够了,把笔记上的知识点背个三遍,哪里没背出来做个记号考前看看;其他时间就是一直一直整理笔记。注意笔记最好抄写一下,抄了脑子才会记住。

       问题四:学姐在科研方面非常出色,同时在学习上也保持名列前茅的状态,请问学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平衡学习与科研的?

学习肯定是第一位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其实都知道我们课真的很多很忙,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真的很忙不常去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是日常的学习和科研的话,我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提前一周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的,但如果是比较难的课还是会早点开始,不然就要复习不完啦,所以如果没课我就会问师姐需不需要帮忙,基本也是打杂和学习的阶段,也不算太忙。

我没有打过科研相关的竞赛,所以可能压力没那么大。至少我选择的方向是我喜欢的科研方向,所以做起来也很放松很开心,就当作是课余的娱乐活动。因为我课后空余时间其实还蛮多的,加上我做的几个项目大部分也不需要去太多次,除了大创项目,但那时我们都是放假留在学校做的。

本质上如果学业和科研有冲突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学业为重,毕竟保研找工作最后都会看你的成绩,相比之下科研成果反而是第二个才关注的点,所以!一定要搞好成绩!如果实在无法避免的话就只能挤时间去搞科研了。我当初有两三个项目同时加身的时候也是各种抽时间,但实在是太耗费精力,大家最好还是在选择项目的时候看看时间上是否能够安排的过来,别和我一样顾量不顾质。

        问题五:学姐曾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成功背后的故事吗?

简单的说,只要成绩好,这些荣誉手到擒来。

优秀学生干部这类称号的话除了成绩好可能还要一些工作上的成果。拿团支书来说至少你们班的青年大学习要全齐+没有少交漏交团费+完成每月团日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

如果是申请各种奖学金的话一般来说除了成绩好(毕竟智育占比最重),如果科研上有成果的话就更好了!当然,德育的15分一般来说应该全部加满,如果团日+班会(+党日)不够的话大家可以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凑一凑,还是很好凑满的,我们班拿奖学金的几位同学基本上每次这15分都能加满。文体、德育方面的荣誉称号或者奖项能搞就搞一搞,但是不要因为搞这些太影响学习,顺带一提体测请务必按学生手册上面的要求过关!

成功背后的故事……其实是没有的,只是做好本职工作。我只能说请大家不要嫌麻烦,特别是成绩在中游偏上的同学,满足条件就去申请一下,我知道一般申请的时间都比较尴尬,每次都在大家很忙的时候发通知,但是请大家不要因为觉得麻烦就错过机会!其实找找往年的通知提前写是一个方法,所以也可以保存好上一年写过的申请表,第二年简单进行修改就行了。

       问题六:注意到学姐已经保研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生物与医药专业,请问学姐是如何选定该院校及研究方向的呢?本科专业是否与研究生阶段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呢?

我其实大一的时候就对这个学校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因为中农的食品专业也是非常不错的。没有去中农的食品学院是因为他们没有举办夏令营(预推免还要乘飞机过去感觉很麻烦)。另外毕竟营养系也是从食品学院分出来的一个院系,一脉相承而且属于新兴专业,营养系可能更偏向于生物医药方向,而我感觉生医会比传统食品专业更加好找工作。

因为我的本科生导师研究的是微生物方向,而我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也觉得微生物很有意思,所以就选了同样是研究益生菌方向的老师做研究生导师。

本科和研究生差异肯定是有的,毕竟营养更偏向生医方向,好在微生物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我本人毕设课题也偏向医学类,所以感觉差异也不算太大。

       问题七:学姐能否分享一下自己保研成功的经验以供学弟学妹们参考呢?

早点开始准备!!!

大家不要想着到时候再准备,因为大三的课根本不比大二的少(少了也会更难,更何况大三是做科研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家可能忙着忙着就没时间了),而且像我就差点浸泡在学习的海洋中忘记夏令营这件事了。

至少要先整理好获得的奖项和科研成果,不然临时准备绝对会有缺漏!然后准备几个介绍信和自我介绍的模板(网上很多,填申请的时候可能需要老师的介绍信,还有个人介绍)。

选好你要投递申请的几个学校(每天关注有没有最新通知,以免错过!),然后也可以找几个同样保研并且你们方向不冲突的同学交流信息。

填完系统之后要积极和你心仪的老师联络!发邮件打电话都可以!有些学院是导师选人来参加夏令营,所以早点找老师沟通说不定你就多了一个机会!

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要好好准备!去网上找找对应学校和院系往年的面试经验,看看对应院系是更侧重于考察基础知识还是科研素质。当然因为我们学校传统放假时间比较晚,所以可能有夏令营和考试时间的冲突(不要犹豫,这个是可以申请缓考的!),缓考不会算在推免排名的成绩里面,相当于你的成绩是按去除缓考课程的百分比成绩,如果是需要靠那门课程来拉高绩点的同学可能就要斟酌一下了。所以如果你真的有很心仪的院系并且你前两年的实力已经足够你拿到保研名额,是可以申请缓考的!

        问题八:在这四年的生活学习中,学姐是否有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呢?

关于印象深刻的事情,反而一时想不起来了,因为我是个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倒是有一些想起来就会开心的事情,比如大二上完课和同学一边聊天一边快步走去食堂,比如在生日会收到朋友的信和来自远方的礼物,比如会跟同学一起去逛时尚天河逛到两个人都走不动;比如虽然实验很痛苦但是我其实很喜欢做我的毕设课题,比如虽然专业有很多很多的设计作业但是看着几十页的说明书和图纸慢慢成型还是很有成就感,比如虽然我社恐但是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到自然地站在百来人的教室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感觉我或多或少也有些成长,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很多,一些难忘的生活细节。

总觉得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很厉害的大人,也许现在并不觉得,但是回首过去也会感叹一句,“啊,我这种人也蛮厉害的嘛”。虽然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出来的,也不必觉得自己不行,毕竟只有迈出一步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行不行,就像我上台前非常非常紧张,但上台后大家都会说我讲得挺好,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但我似乎的确比之前更加游刃有余了。

尝试、突破,心脏要跳出喉咙一般不上不下的感觉,这大概是我大学四年最难忘的事情。成长总是可喜的,心因紧张而跳动着,因此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依旧活着,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图、文/新闻部 梁易琳 梁宏仪 贺继璋

 
  • 1/6
  • 2/6
  • 3/6
  • 4/6
  • 5/6
  • 6/6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