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研究所党支部:凝心聚力 共同进步
强化自身 学科建设发展迅速
轻化所近3年发表三大索引论文超过300篇,获得专利100多项,承担国家、省市级及企业委托项目近90项。2012年和201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4年和2015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2015年获得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
此外,本学科点建成了“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产品资源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广州酒家粤式食品工程研发中心”、“鹰金钱食品工程研发中心”等7个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基地。
这样优秀的研究所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截至目前,已培养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建立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示范基地1个(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校企联合研发中心1个(华南理工大学-潮徽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先后有20多名研究生前往发达国家联合培养或继续深造,为学校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凝心聚力 学科建设与党建工作相辅相成
教师们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往往很难专门腾出时间参加党员活动,相信这是每个党支部都面临着的难题;但同时,他们对学科的建设发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能否将这二者结合,把学科建设融入党建工作中,带动教师们提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以往的工作我们发现,组织学习生活会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我们将党员学习和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把学习党章、党员要求与每位教师自身情况相结合,让他们相互交流各自体验,并共同探讨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情况。教师党员的热情明显高涨了很多。”轻化所党支部书记黄强教授说道。除了教师党员参加活动外,支部还有意将各科研团队的非党员教师也一并组织起来一起活动,“党员和群众间相互接触沟通,交流学术研究和教学方法,让群众了解教师党员的为人,更有利于发展群众入党,增强支部的党员团队力量。”
支部还邀请退休教师、党员与在职教师一起座谈,共同探讨学院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老同志们非常热情,每次座谈都带着自己对学科发展的意见和看法,与我们交流学习。”通过座谈,黄强发现老同志党性强、作风朴实,因此他特意在座谈会中穿插党课学习,邀请退休的党员同志为老师们上党课,讲授如何发扬教师党员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这样的形式受到教师们一致好评,座谈会也由原本的一年一次增加到半年一次,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思想、情感、学术交流与沟通。
除了在校学习外,轻化所党支部先后组织全体教工多次赴知名校友企业参观、进行学科建设研讨会和党员主题活动等,加深了老师们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支部还曾邀请校医院10多位专家给全院师生进行义诊,给广大师生送健康,送温暖。
轻化所党支部户外活动
模范带头 教师党员在科研教学中成绩突出
在学科建设、组织建设与教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斐然成绩的同时,轻化工研究所也涌现了一批模范先锋的党员排头兵。
在2014至2015年度的本科教学测评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100多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师中,学生评分进入前3名的均为轻化所支部党员,分别是赵振刚副教授,郑必胜副教授和曾新安教授。
胡松青教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IF10.0)上的文章引起了较大的国际反响,《Nature》系列刊物进行了大幅引评;
曾新安教授发表在IFSET上的论文被英国《新科学家》、香港《Nature China》等正面评论,并在CCTV-1“科技博览”频道播出;
娄文勇教授的3篇论文在国际著名SCI收录刊物《Green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和《Microbial Cell Factories》上作为封面论文进行发表;
宗敏华教授课题组分别在《Green Chemistry》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的2篇论文被SCI正面他引190次和168次。
这些优秀的教师党员的科研成果,为学科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为学院师生作了模范带头榜样,激励着一批批青年教师和学子正朝着创新与卓越迈步前进。
“不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党建工作,我觉得关键在于人心,集体需要发展、团队需要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只要人心所向,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把学科和支部建设好、发展好!”黄强说道。(文/吴夏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