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中山像前展开。本堂课正如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李石槟开场风趣地说由他当“导游”,以美丽校园为天然教室,以校史校情、大学精神等为讲授内容,以引导新生感悟大学生活、了解学校历史、爱党爱国为教学目标,突出课堂的思想性和育人时效性,带领31名新生代表深入了解学校中山像、百步梯、校史馆、东西湖、老校训石等校园景观。
李书记和新同学漫步在历史沉淀的华园里,一边欣赏初秋怡人的校园风景,一边漫谈校史校情、讲述校友故事,寄予同学们殷切希望。
参观完中山像后,李书记带着同学们沿百步梯而上。百步梯有多少级?一直是每个学子进校的疑问。同学们边走边数,最后得到的答案是101级,疑惑得到解答的同时,自身的攀登,也让新生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华工学子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
登上百步梯,来到日晷处。日晷也称作“日规”或“日圭”,是古代利用日影测时的一种简朴装置,通常由晷针和圆盘组成。李书记刚给同学们介绍完后,带同学们观察了日晷所指示时间,让新生感受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以物明志,提醒学生们珍惜时光,把握人生。
从清清文理楼旁下来,沿着景色优美的西湖畔,听完金银岛的故事,来到校史馆。在这里,李书记带大家走进了1918年以来华工的百年记忆。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是学校最早的办学源头,这里的师生为革命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涌现了杨匏安、周文雍、阮啸仙等一批批先驱,为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浇灌“红色甲工”精神。战争期间,在校师生一迁云南澄江,二迁粤北坪石,三迁粤东梅县等地,虽然烽火连天、颠沛流离,但始终坚守着实业救国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际,学校汇聚各地区教学力量,创办华南工学院,接过工程报国的火炬。上世纪80年代,华工师生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利用周末的时间踩着单车到田间地头,进入工程车间,为珠三角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而今天之华工,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首次跻身前150强……李书记的侃侃而谈,讲述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教导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甲工精神”,追寻信仰,坚守初心,擎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在2号楼前东侧泳池铭处,李书记为新生讲解了日本侵华战争时,侵华日军占据半山公园一角作泳池,直至日本投降。至今,泳池长留,2004年更勒石为铭,告诫同学们勿忘国耻,潜心读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校史馆、东西湖、红楼、贺兰山碉堡等,李书记都带着新生一一走过,并给大家作了由浅入深的介绍。本堂思政课的最后一站来到老校训石。历经近90年风雨,校训石上的字迹依然醒目可见,发人深思。
整堂课用时3个半小时,充满着对莘莘学子的深切希望和谆谆教诲,同学们感悟良多,纷纷表示又进一步了解了“窝工”,将珍惜和把握大学生活,勤奋学习,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