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加工专业和集成电路专业)
广东省电子封装材料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封装与可靠性研究团队负责人
办公室电话:020-22236396
办公室地址:8号楼239室
E-mail:mexzhang@scut.edu.cn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和主要学术兼职
分别于1986、1989和199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至1996年于西安交通大学担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4年正式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96年获国际著名的德国洪堡基金在柏林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两年;1998至2004年受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中心任资深研究员及材料与结构损伤评价专家中心专家,并任研究小组负责人。2004年实质性回国并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华南理工大学“机敏材料与电子封装”研究组(2006)和“广东省电子封装材料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年再获洪堡基金(Resumption)赴德合作研究和访问;曾任悉尼大学名誉研究员和访问教授(2004–2016)、德国鲁尔-波鸿大学客座教授(2006.07–10)、中山大学兼职教授(2007.01–)。
科学研究情况简介
张新平教授在国外工作期间主持过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包括1项德国洪堡基金项目、1项德国大众汽车基金项目、1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相当于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6项澳洲国防科技组织项目。2004年回国任职华南理工大学以来主持和承担过50余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5项为联合项目)、教育部人才基金(2项,包括2004年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高校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2项)、德国洪堡基金会再资助基金(1项)及洪堡基金会与联邦外交部联合捐赠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联合主持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2项为重点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和产学研项目(5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工业界技术研发项目40余项,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在上述基金项目、人才项目、科技专项和工业界项目的资助下,张新平教授带领团队在电子封装、机敏材料、材料模拟与仿真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已出版学术著作1部(26万字,合著),为专业文集撰写章节2章(16万字),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34项已获授权,5项已技术转让并产业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等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近300篇),包括150余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SCI收录),110余篇发表在《金属学报》(20篇)、《电子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和《材料研究学报》等知名中文学术期刊上(绝大部分论文被SCI或EI收录),140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及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EI收录110余篇),包括电子封装领域顶级国际会议(ECTC)论文17篇及品牌会议(ESTC/EMAP/ICEPT)论文90余篇。论文被正面引用超过2000次。
张新平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23名、硕士60余名、博士后8名(包括国内外);近年来指导研究生8次获得电子封装国际会议最佳/杰出论文奖并获奖金累计超过2000美元(全部用于奖励研究生)、1次获得国际会议参会旅行奖(700美元)。张新平教授是10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常年审稿人;与电子封装和机敏材料领域的国内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其中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鲁尔-波鸿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等有长期合作和人员交流。近10年来50余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行业论坛和学术性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及任大会报告主持人、任国际会议咨询委员和会场主席及在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
研究方向
电子封装材料和工程及可靠性;
机敏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
材料计算及加工模拟和仿真。
招生专业和方向
材料加工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材料、机械工程等。
教学情况简介
讲授本科生课程“电子封装与制造概论”和“先进连接技术与应用”,博士生课程“界面物理冶金与力学”(双语)。曾讲授本科生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双语,SCUT)、“机械工程材料”(双语,SCUT)、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I & II/材料科学与工程(英文,USYD)“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先进工程材料”(英文,USYD),讲授博士生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展”(系列讲座, SCUT)、硕士生“界面冶金与力学”生课程(XJTU)。
年度招生计划
硕士生:3-4名(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
博士生:2-3名(包括学术博士和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