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博士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8-10-26
访问量:
3381

20181018日,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博士受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译金庸小说词汇范化研究及启示”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朱献珑教授主持。

(李德超博士激情开讲)

李德超博士聚焦“语料库”,分析语料库视角下英译金庸小说词汇范化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研究成为译界热点,当中包括了对中国特殊小说类型——武侠小说——译介的讨论。但目前对武侠小说译介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文本或文学分析定性方法,主观色彩较强。李博士分别从“范化概念”,“国内外关于范化的研究及不足”,“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结果”,以及“研究结果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等四部分将“语料库”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和热点娓娓道来,剖析翻译动机与策略、译本词范化、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能为现阶段中国武侠文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学的“走出去”带来启示,为同学们打开了学术殿堂的大门。

与此同时,李德超博士还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与同学们分享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李教授指导同学们利用“语料库”进行论文写作与分析时,不能单纯堆积领域数据,只做宏观分析,这样容易趋于形式化,而要进行微观分析,通过量化与实验,挖掘数据背后的结论,并与热点问题结合,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此做研究才有价值。

(同学们认真听讲)

此外,李博士在讲座中将香港学者莫锦屏翻译的《雪山飞狐》,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翻译的《鹿鼎记》,和英国汉学家晏格文翻译的《书剑恩仇录》这三部金庸小说的英文全译本进行语料库视角下的对比翻译研究,并现场调查同学们对三个译本的认知情况,以说明实证视角下的研究结果和主观认知或假设存在较大差异。

在问答环节,李博士与同学们积极互动,针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与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学们积极提问)

 

附:主讲人简介

李德超,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1998),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2001)、博士(2007)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2008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曾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1-2002)、香港城市大学(2005-2007)。曾任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副主任。兼任广州暨南大学跨文化与翻译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主持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与香港特区政府研资局共同资助的研究项目,研究题目为Comparable and Parallel Corpus Approaches to the Third Code: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2010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奖(The Presidents Award)20116月至8月及20126月获欧盟Erasmus Mundus MULTI exchange项目资助,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创意写作、翻译及出版中心访学。研究领域包括翻译理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及口译实证研究。曾合译著作2部,包括《翻译研究:综合法》(与朱志瑜合译)和《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与苟锡泉等合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

 

图文/孙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