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教授畅谈《四川好人》改编剧中的城市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04
访问量:
10

2025年10月3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言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杰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四川好人》当代改编剧中的城市空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王玉静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郑杰教授以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及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为切入点,指出布莱希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深受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并在其戏剧创作中尝试融合东方元素。

随着讲座的深入,郑杰教授以《四川好人》的两部当代中国改编作品——《江南好人》与《北京好人》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在戏剧改编中的多重意义。她强调,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文化符号、权力结构与市场逻辑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两部作品在剧场空间、舞台构建与文化符号上的对比,郑杰教授揭示了“空间”如何成为导演在政治表达、艺术追求与市场压力之间进行调停的关键场域,其指出《江南好人》通过唯美的视觉景观与资本运作,将“江南”塑造为一个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浪漫符号;而《北京好人》则在小剧场的极简舞台中,通过混杂的空间设置与本土化人物塑造,展现出对现实社会的直接批判。两者虽在空间表达上迥异,却共同回应了“寻找好人”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主题,并在重复的叙事中折射出集体性的道德焦虑。

在问答环节中,现场师生就“当代伦理道德观念”“布莱希特戏剧的性别研究”“布莱希特不同时期的关注重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郑杰教授总结并阐述了布莱希特戏剧在当代改编中的现实意义,指出其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对社会伦理与空间政治的再思考。

此次讲座从空间理论、戏剧改编与文化批评等多维视角,深入解析了布莱希特作品在当代中国舞台上的再生与重构,为师生提供了理解戏剧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实践的新路径。郑杰教授的讲述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学术素养,也启发现场观众反思经典文本如何在与当代社会的对话中持续焕发思想活力。

 

主讲人简介:

郑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后,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言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山杰出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戏剧、叙事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代表论文发表在The German Quarterly, The Brecht Yearbook,Neohelicon《文学跨学科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权威核心期刊,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部,译著2部,教材1部。2020年获第九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文 陈凯琪、林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