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欧洲科学院资深院士、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Theo D’haen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翻译的世界文学:从中国到世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Island Studies Journal(SSCI期刊)主编、外国语学院苏娉教授主持,Kristian Van Haesendonck副教授、陈华菲博士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D’haen教授以其早年在欧洲任教的个人经历为引,引出“从地方到世界”的学术思考脉络,进而提出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对文学传播的深刻影响。他指出,讨论“翻译的文学”不应局限于某一文化内部,而应放置于世界体系的动态演化中去考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文学如何在全球语境中获得生命力与影响力。
首先,D’haen教授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全球视野下的比较文学范式,强调其既是地缘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全球人文学科建设的关键支点。他认为,当代世界文学体系正呈现出趋向统一的格局,而翻译则是推动这一整合过程的核心媒介。通过回顾一系列翻译大家的理论,他指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行为,更是跨文化知识建构的方式。
随着讲座的深入,D’haen教授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多语种译本为案例展开文本细读,深入剖析其在法语、德语及再译版本中呈现出的审美差异与文化取向。他指出,译本之间的差异恰反映了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张力所在——前者揭示他者文化的差异性,后者则让译文更易被目标文化接受与共鸣。D'haen教授特别强调,归化策略在某些语境中更能激发读者的文化体验,从而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深化。最后,D’haen教授回到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的核心议题,指出翻译实践实际上构成了文化地理的再生产过程。通过翻译,文学不仅跨越语言疆界,更在世界文学体系中重塑文化力量的分布与认知框架。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现场师生就翻译学习与文学学习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研究的未来方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D’haen教授总结并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翻译既是文学研究的延伸,也是全球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工具,并给在场师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学习建议。

此次讲座从理论与案例两方面深入揭示了翻译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枢纽地位,为师生提供了理解比较文学全球化转型的新视角。D’haen教授的讲述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学术洞见,也启发听众思考中国文学如何通过翻译这一媒介在全球人文学科中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主讲人简介:
Theo D’haen,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欧洲科学院资深院士。他曾担任欧洲科学院董事、执行委员会成员及院刊《欧洲评论》主编。德汉教授曾受邀担任哈佛大学伊拉斯谟讲席教授及富布赖特高级学者、四川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并曾在巴黎索邦大学、维也纳大学、荷属安的列斯大学及清华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其研究广泛涵盖(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及世界文学领域。近期代表作包括:《地缘政治时代的世界文学》(2021年)、《世界文学史》(2024年)、《欧洲文学史》(2025年),以及即将出版的《作为地缘文化的世界文学》。
图文 聂欣然、郑贤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