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博士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2017-06-01
访问量:
478

520-2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博士到访我院,为我院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本次讲学由钟书能教授主持,我院16级全体翻译硕士研究生及部分硕士生导师聆听了本次讲学。


石毓智博士讲学


钟书能院长主持

《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为我院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增强学生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讲学过程中,石毓智博士十分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以汉语的文字、词汇和语法为线索,借助大量文献典籍实例的解读,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研究心得。关于如何分析、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石毓智博士提出了以下五种方法:

一、语言文字法:石博士以对“格物致知”、“嫦娥”、“有教无类”以及《荆轲刺秦王》为例,详细阐述了运用语言文字法时,应树立语言演化观、系统观、知识观以及共性观,如此才能正确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二、思想和谐法: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例,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具有整体一致性,在其著作中不同位置出现时,所要表达的含义基本相同。因此,在对一句话有不同解读时,可以参考该作者的其它文献,以寻求更多证据。

三、顺序蕴含法:以《论语》中记载的宰予昼寝的故事和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对比,指出在阅读文化典籍过程中,应关注叙述的顺序和详略,切忌人云亦云。

四、历史语境法:解读语句的含义时,应把其置于该句涉及的所有历史语境之中。以解读《论语》中“恶言不闻于耳”为例,我们应把孔子和子路的对话和事迹构成一个语境,在这个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表达的含义。

五、打破思维定式:每个个体、每个民族都有其思维定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因此我们应打破思维定式,遵循简化、人性化和审美原则,客观地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师生提问与讨论

师生提问与讨论

师生提问与讨论

就如何学好语言文化、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石博士认为应广泛阅读、旁听其它相关课程,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多样化;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钻研;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汲取研究的前沿精华;发扬锲而不舍、不畏艰苦的精神。

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石博士都会留出半小时的自由提问时间。在问答环节,石博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均做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加深了同学们对讲学内容的理解。本次讲学极大地开阔了我院硕士生的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对我院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阮玉华/文:王云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