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老师灯下读书
有这样一位老人:82岁的他早已退休,儿女满堂,正值清闲的晚年,却一直致力于专业书籍的出版。1934年出生的他当了几乎一辈子的老师和学生,在耋耄之年却还一直心系华工的学子。拥有丰富知识的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我该怎么利用自己所学为党和国家、为学校和学院、为老师和同学继续做贡献。他就是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退休教授、关工委现任主任——黄凯。
一、出身井冈山
黄凯老师于1934年出生于江西井冈山的小乡村,用黄老自己的话说:我们家没有人识字,世世代代是文盲。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可以走出小山村,甚至走出国门。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充满了战乱和贫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偏远的农村更是如此。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生存。可是再小心也挡不住灾难的降临,黄老的妈妈患了肺癌,因没钱医治不堪病痛的折磨投湖自杀,哥哥由于长期处在环境艰苦的劳动中,得肺病去世了,而奶奶受不了家庭变故带来的打击,也在郁郁寡欢中离他们而去。
后来黄老到了上学的年纪,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小学学业进入初中。初中时期,尽管每个月学校会资助他三元钱,但他仍经常从家中带豆腐乳、辣酱之类的食物来减少生活开销。即使生活条件困难,他还是凭借优异的成绩多次获得优良学习奖章。临近初中毕业,当他想读免费的师范学校来减轻家庭负担时,所在学校的校长提出反对。校长告诉他:你这样的孩子,应该去考大学。于是,他靠校长每个月六元钱的资助读完了三年高中,并在当时全国大学录取率只有13%的时期考上了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没有辜负老校长的期望。可是,贫困的家境甚至都凑不出他从江西到广州的求学路费,于是父亲劝他:别读了,我们家世世代代是文盲,识那么多字有什么用?当他想要放弃读大学的机会,选择在当地的小学教书的时候,老校长再一次站了出来。他拿出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为黄老凑齐从江西到广州的路费。
可谁又料到,黄老这一走,就是七年。
二、初到华工
比起初高中,华工的条件令人欣慰许多。食堂的饭菜不要钱,冷的时候有学校资助的棉毛衣,还有每个月两元的零用钱。对于这两元钱,黄老分成了若干份用作他处:每个月都要给弟弟寄一封信,加上买邮票的钱,一共要花五毛八分钱,剩下的一块四毛二分钱则囊括所有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黄老谈到他一直有洗冷水澡的习惯,并不是想用冷水锻炼身体或磨练意志,只因为当时华工一桶热水2分钱,而其老家江西的一个鸡蛋才3分钱,他不忍心把钱花去洗热水澡,否则会产生愧疚感。
大学四年,黄老没有回过家。每每到寒暑假,校领导会给他送来两袋大米,而他就靠这几袋大米和一点点的盐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假。当别的同学都回家时,黄老也会想家,想起痛苦的母亲,想起饿死的奶奶,想在家种田的父亲,每每想起亲人,黄老就会嚎啕大哭,然后摊开桌面上的书,开始疯狂地学习。
黄老一直强调:贫穷是宝贵的财富。因为手头拮据买不起书,他曾经手抄过600多页的材料力学;因为体验过贫穷的生活,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汲取知识的机会。四年后,黄老以优异的成绩从华工毕业并且留校任教。在任教前,黄老被派到大连进行培训,这一走,又是三年。
黄凯老师近照
三、春来草自青
在工作刚刚稳定,寻找到生活重心的黄老准备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大干一场时,文革爆发了。1966-1976年,华南工学院10年没有招生。在文革期间,黄老一直关起房门静静读书,许多同学从他的窗外经过时,说他不关心国家大事,他却告诉学生,他不认为相互批斗就是爱国爱党的一种表现,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党和国家做真正的贡献。
在文革期间,他将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读了五遍,整理的笔记有一人高。还经常冒着被抓走的危险听美国之音、BBC等外国电台来锻炼自己的英语听力。黄老用一句诗形容自己这段经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这十年间,黄老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为其日后教师事业的腾飞起到了关键作用。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由于英语成绩优异,黄老获得了欧共体提供的奖学金,可以去欧洲任意一个国家免费游学,且每个月有1400块的奖学金,而那时,他在华工任教的工资是一个月61.5元。获得这一奖学金的全国一共有两个人,黄老又一次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意志换来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从荷兰回到华工后,恰巧学校又有一个去美国加州大学学习的名额,校领导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黄老。1984年,他又动身去了美国。美国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黄老异常兴奋,在最后临近回国的时期,加州大学提出以每月7000美金的薪酬让他留下执教,他断然拒绝了加州大学的请求,回到了母校华工。黄老淡然地说道,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不能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四、浅谈人生
回到华工以后,由于华工当时急缺英语方面的人才。在校领导的建议和劝导下,黄老放弃了机械学院教授的职位,来到外国语学院,从最普通的老师做起。黄老说,当时我有些不情愿,但是华工培养了我,华工哪里需要我,我就应该去哪里。
黄老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人,既然选择了外国语学院,就会在这儿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他先后出版了《科技英语结构与翻译模式》等书籍,为外院开展英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现在虽然黄老退休了,但他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为华工为外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笑着说道:只要活着一天,就不会停止干活。黄老一直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哪怕是在最低落最悲伤的时候,也在不断自我激励、奋发前行。
采访快结束时,黄老对当代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希冀:一定要扎实学好本领,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创造幸福的环境。
黄凯老师与采访学生合影
(图/文徐尚辰/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