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年5月21日晚上7点,“‘幸福在继续’研究生五四青年活动月之‘我最喜爱的导师巡讲’第四场——感受人格魅力,共享精神智慧”在外国语学院学院楼503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团委主办,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团总支,研分会承办。研究生团委书记黄天旖老师出席访谈会。
主讲人吴刚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一系教授;2010年获选“教书育人 吾爱吾师——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吴刚老师却能保留一方学术的净土,他与大家分享的成长与人生选择的经验和学术生活的点滴,深刻启发在场的每一位。
本次访谈分为三个部分,“成长与人生选择”,“学术生活与世俗生活”和现场提问环节。吴刚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与我们同龄时的生活经历。那是一个没书可读的年代,吴刚老师修铁路的时候读书,卖货的时候读书。他说:“我生来就喜欢读书,读书是我的一种天性。”在本次座谈的第二部分,吴刚老师讲述了自己如何平衡学术生活与世俗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保持一颗学术的心。吴老师指出:“一切用来获得功能的东西都不是书。”吴老师幽默地指出,自己没有恒产,但是一直保留了一颗恒心,保持了对书的兴趣。吴老师认为知识分子承担着社会责任。孔子曰:“一事不知君子之耻。”知识分子应当努力涉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阐释世界,改造世界。对于我们学术型研究生做学术是为什么,有什么用,吴刚老师指出,做学术不为什么,学术没什么用。吴刚老师借无用指出学术之大用,即哲学上的构建,学术解决的是人生观的问题,不应有功利性。座谈会的最后吴刚老师耐心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座谈在一片欢笑声中落下帷幕。
我们身处有书可读的年代,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向吴老师那样喜欢读书呢?我们又读过多少本书呢?座谈会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吴刚老师对读书的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让我们身处的功利社会黯然失色。但愿会有更多像吴刚老师那样爱书乐书的学者,但愿浮躁的社会不会摧残学术的一方净土。(图文/ 外国语学院 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