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期建设者】黄丹丹,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被评为2012年十大“感动华园”大学生年度人物。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黄丹丹无数次进入麻风病康复村从事志愿活动,用柔弱的肩膀为麻风病康复者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因爱之名,她为苦难深重的人间禁区带来光明,恰如一株傲立风中的丹桂,以极优雅的姿态,绽放美丽,馥郁芬芳,香飘万里。
| ![]() | |
![]() | ![]() |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用无私的行动,诠释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最高境界。如燎原的星星之火,燃起人们心中的大爱之光,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志愿者。
有这样一个女孩,以志愿之名,数年内风雨无阻,无数次进入麻风病康复村。她曾用砖头敲开树皮,以树干作柱,为村民盖屋建房;她曾亲自拉沙和水泥,徒手建成一条水泥路,使村民的出行不再磕磕绊绊。无论何时何地,她的心里一直牵挂着村民过得好不好,是不是吃得饱、穿得暖。她,就是黄丹丹。
和康复村村民在一起
黄丹丹有一双清亮的眼睛,性格开朗健谈。但说起为麻风病康复村村民们所做的“好事”,她却常常会腼腆地微笑。在湛江师范学院读大一时,她通过同学的介绍,来到吴川土光麻风病康复村。初次访村,看到村民们因病菌侵噬留下的身体残疾,黄丹丹有些害怕。然而,村民们艰难的生活境况和长期隔离所造成的情感缺失深深地刺痛了黄丹丹的心。她决定,以后要常来看望村民,为村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
2008年的国庆节,黄丹丹跟随“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来到土光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村民六伯,生活非常拮据,一块二两的猪肉常常在锅里炖上几天用来闻味解馋。没有自己的厨房,六伯只能到邻居家借火做饭。黄丹丹和同伴们打算为六伯建一个简易厨房,让行动不便的他不再为借火发愁。因为经费有限,他们选择当地随处可见、经济耐用的桉树盖房。四五米高、碗口粗的桉树,用锤子敲掉外皮,树干拿来做房柱。一整天挥汗如雨的劳动,让黄丹丹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尽管两个手掌都磨出了血泡,但当她看到自己制作的“顶梁柱”为六伯撑起了一座遮雨遮阳的桉树屋时,黄丹丹心里想:只要六伯的生活便利,再苦都值!
几个月后的寒假,黄丹丹和同伴们的再次到来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欢迎,他们为志愿者们的出色表现赞赏不已。在之后的半个月里,志愿者们为3位村民分别修建了住房和厨房。运沙石、混水泥、挖地基、砌砖墙,黄丹丹干着以前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再后来,作为一期工作营的协调员,黄丹丹带领着十来个志愿者为村民修建了一条一米宽、十米长的水泥路。尽管工作辛苦,劳动强度很大,但她从不抱怨也从未想过放弃。黄丹丹说,与村民们身上的病痛相比,自己受的劳累根本不算什么,和同伴们一起感受更多的是行动的喜悦和付出爱心的快乐。
麻风杆菌病菌会侵害患者的视觉神经,加上年龄渐长,很多康复村的村民都受到白内障的困扰。黄丹丹和同伴们特别为老人们购置了放大镜。除了视力的损伤,很多村民的四肢也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割伤划破时没有疼痛感,伤口常常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发生溃烂。黄丹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专门向医学专业的同学学习了护理知识,每次去都会帮助村民们进行伤口检查和护理,并不时地向他们宣传健康知识,提醒他们注意防范疾病。在她看来,这些孤苦的老人最经不起折磨的是病痛和孤独,她希望每次来都能看到老人们健康的笑脸。
热火朝天地劳动
一次,两次,三次,……通往土光的村道黄丹丹自己也数不清走了多少回。渐渐地,村民们开始记住这个总是笑盈盈对他们嘘寒问暖、干起活来像男孩一样卖力的学生妹。他们像疼爱自己的孙女一样关心着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就会打电话来,问她什么时候回村。回到村里的黄丹丹,总会有意外的礼物——不是张伯的鸡蛋就是李婆专门留给她的点心。黄丹丹的心里热乎乎的,感觉像回到家一样的温暖。
为了让康复村的村民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志愿者们多次到镇上进行消除麻风歧视的宣传。黄丹丹和同伴们持之以恒的行动,令周围的居民逐渐消除了对康复村村民的戒备。慢慢地,他们开始到村里卖菜和日用品。每逢志愿者们采购物品,居民们也会热情地帮忙。
志愿者们的行动还引起了媒体对麻风病康复村的关注。海南省东方热水村也是一个麻风病康复村,在工作营到来之前,村里一直没有通自来水。下雨天是村民们既害怕又盼望的日子。害怕的是有些房子年久失修,容易发生意外。盼望的是,雨水给村民们带来了珍贵的日常用水。经过随行的媒体进行报道后,村里很快通上了自来水,激动的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向黄丹丹报喜。
长期的隔离生活,让康复村的村民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黄丹丹和同伴们想了很多办法,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他们把各种书籍带进村,念给喜欢看书的村民听;拍摄大学生活的视频,向村民们展示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把村民们带进大学校园,让他们亲身体验外面生活的缤纷多彩。渐渐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精神振奋了,生活更有奔头了。
每次去康复村的花费,都是志愿者们自己承担的。这对家境并不富裕的黄丹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靠着助学贷款,她完成了大学学业。业余时间做家教省下来的钱,她都用在了参加志愿活动上。刚开始时,黄丹丹并没有把去康复村的事情告诉家人,时间长了父母有些疑虑,她才将自己做志愿者的事情和盘托出。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憨厚质朴的父母知道女儿是在做一件好事,有担心但并没有阻拦。此后,得到家人默许的黄丹丹更加把心思放在村民的身上,逢年过节、放假都会去村里走走看看。有一年过中秋节,黄丹丹既想回家看看父母,又放心不下土光村的村民,于是就两边平均分配假期。虽然自己辛苦点,但能让大家都高兴,黄丹丹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4年时间里,黄丹丹先后去过7个麻风病康复村做志愿者。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下来时,她说,做志愿者是她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她和其他志愿者建立了情同手足的深厚友谊,和村民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黄丹丹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身体力行来回报社会,用燃烧着激情的鲜活生命去影响生命,这是志愿行为的真谛所在,更书写了当代大学生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感人篇章!
黄丹丹和康复村的村民们约定,如果找到男朋友,一定会第一时间带回去给他们看。最近几年,康复村走了几位黄丹丹敬爱的老人。每次听到老人离世的消息,她都要难过好几天。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黄丹丹希望,在老人们走之前,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老人走得安乐,走得放心。在这里,我们衷心祝愿丹丹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祝愿康复村的村民们生活得健康快乐,愿有更多的人一同来延续“风中丹桂”的人间佳话。(文/苌伟 党委宣传部 视频/王云昀 党委宣传部 推荐单位/校团委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