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三项成果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已评选九届,代表了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顶尖水准。
此次评选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我院共有三项法学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2项。
蒋悟真教授的著作《预算治理现代化中国图景》获得二等奖,该著作于2019年11月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该著作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采用体系化、类型化、跨学科的分析方法,从现代公共预算的规范性、民主性、绩效性这三重维度,深入厘清了“国家治理-现代预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明确了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主要目标、体系架构、核心内容及革新方向,进而对当下我国预算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立法修订、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方面的具体建议。
黄忠顺教授的学术论文《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研究》获得青年成果奖,该论文载于《中国法学》2020年第1期。
该成果致力于打通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研究的学科壁垒,以公益性诉讼实施权配置理论为基础,在学界率先提出“实质性实体请求权-形式性实体请求权-形式性实体请求权的实质化-实质化了的形式性实体请求权的再形式化”的分析框架。根据该分析框架,该成果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内的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性质、归属、配置及其行使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纷繁复杂的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实践进行反思,致力于构建惩罚性赔偿消费公益诉讼的基础理论体系。
胡明教授的著作《财政信托论》获得青年成果奖,该著作于2018年8月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该著作依托财政信托理论的模型框架,以社会中的“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研究思维由“国家到公民”转换为“公民到国家”,对财政信托理论的内部构成与外部表达进行解构、梳理与归纳,形成对财税法基础理论的一种新型认知,并从研究范式、法律激励、制度革新等研析财政法治实践问题,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符合财政规律的技术指引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