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为学,务实从教”——专访黄忠顺老师

发布人:王婉琳 发布时间:2020-06-03 浏览次数:3697

       黄忠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后。曾任《人大法律评论》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执行主编,被授予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十星之“学术之星”等荣誉称号。

       在《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公益性诉讼实施权配置论》等10余部专著与教材。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中国执行论坛”征文一等奖等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一等资助项目、中国法学会青年调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若你曾阅读法学巨擎们的经典,也许会感觉艰涩高深,也许会得其精要而茅塞顿开,又或者常常因缺少定力而中途止步。书山中穷经寻理的“法学僧”们,一定曾感叹过学术之艰难。阅读学习的同学们尚且如此,那么,笔耕不辍的学者、老师们,又是以怎样的信念坚持着学术之路,并将学术之光引入课堂的呢?

       这是一次特别的采访,虽然不在华园之内,我们仍通过线上的方式联系到了黄老师,而老师也用轻松幽默的语调,将他不平凡的学术之路娓娓道来......

求学:坎坷中的惊喜

       黄老师出生于一个小村庄,他很希望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在高考时,他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被调剂到英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感觉到,英语更多是一种工具,加之家庭条件,便想要转到能给自己带来稳定收入的专业。“当时转专业比较困难,就想要考研。考虑到法律比较实用且便于自学,就拼命自学,最终很幸运,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研究生。”虽然他把结果归因于幸运,但从“拼命”二字中,我们能够想见作为一个跨专业考生,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考入这样的专业强校。他的学术之路的转折也于此开始,在导师肖建国教授的指导下,他真正走上了法学研究的道路,对自己的伯乐肖建国老师始终心怀感恩。“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一位用心栽培自己的导师,老师也能感到我的真诚。”

       为弥补本科期间专业知识的不足,黄老师在研究生期间给自己疯狂“补课”。他回忆起研一期间的苦学,“那时几乎把整个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全听了一遍,所以在硕士前一年半时,听课听得要吐,学到要垮掉。”因为埋头学习,当时的同学给黄老师取了“教授”的绰号。也正是这样高强度的专业学习给他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学术能力快速进步,在研究生一年级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此时,他觉得自己似乎也不一定比本科法学的学生差,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不怕起步晚,只要肯努力,一切只是早晚的问题。”

       2010年,黄老师硕士顺利毕业,却遭遇了考博失利这一挫折。尽管笔试取得第一名,但在面试中却因得分被反超与名额失之交臂。毕业后,他选择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任教。工作期间,他并没有放弃读博的念头,一直坚持研究,积累素材。那段时间,他继续在肖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两人还合作写了一本书,也陆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两年后,他第二次考博,顺利成为肖教授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和肖教授的约定成真,延续了师生缘分。

       在读博期间,黄老师担任了《人大法律评论》主编。“担任主编实在是占用了非常多的时间,但是我愿意去付出。”虽然任务很重,但黄老师仍觉得那是一份难得的历练。“如果没有人大的培养,我可能本科毕业后就在家乡的一个中学当英语老师。因为感恩,所以我扎实地去做好主编的工作。每一篇论文的收稿登记、匿名处理、送内外审、统稿校对等事务都亲力亲为,来保障刊物的质量。”

       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也助力了黄老师的学术研究。博士阶段,他迎来了学术研究上的爆发期,发表了21篇论文,12篇发表在学校规定的核心刊物。由于突出的学术表现,毕业时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学术之星”称号。求学的艰辛,终于没有辜负。

教学:理论中求务实

       黄老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选择感到坚定而清晰。“法学是讲究学术传承的,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因此无论如何,我的身份摆脱不了‘教师’这两个字。学术研究需要培养理论人才,民事诉讼法的特点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学学者具有培养理论人才的天职,而培养实务人才,则可以将学术理想转变为社会现实,最终实现增加司法正义供给的目的。”

       从教以来,黄老师对法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德法兼修,授人以渔,因材施教,尊重差异”,老师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原则。“作为法学生,必须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清楚专业和道德的底线,这是学习法学的基础。”他强调道,法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必须德法兼修,守住底线,不能知法犯法。

       在教学方法上黄老师重视法律思维的培养。他在课堂上喜欢追问学生,迫使大家的脑袋动起来。同时,他也重视训练写作能力,尤其是法学研究生,因为研究生在学习上主要以研究为主,不能不会写论文。

       而对不同学习阶段、发展方向的学生,黄老师也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怀着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差异。“对于本科生,重点是要搭建知识框架,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应该进行专题性的学习研究;对于今后走向实务的学生,就要侧重以实务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而对于选择法学研究的学生,就应熟读经典。作为老师,也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做到兼容并包。”

       采访中,黄老师强调民事诉讼法是极其务实、强调应用的学科。结合学科特点,他通常用专题研讨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生教学。以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为例,从发现问题到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做一个如何从事学术研究的示范性报告,然后让同学们分别围绕着理论前沿问题或实践热点问题分组研究,提交文献综述并作学术报告。接下来,全班同学对台上同学展开追问,深究问题。最后,老师会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同学们进一步研究。

       作为一位有丰富学术经历的法学老师,黄老师深知教学相长、教研互动的重要性,从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中,在理论研究中务实求实、不可偏废的态度可见一斑。

为学:胸怀中的信念

       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贵州工作期间,或是在做博士后、研究人员时,黄老师都没有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这让人不禁感到好奇,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选择了相对其他职业较为单纯的学术研究。肖老师13年来对我的悉心栽培,也让我有了不断钻研的动力。”

       而最重要的,是黄老师对学术研究的价值理解和坚定信念。“做学术研究有独特的价值,与做个案代理是不同的。相对于做个案代理只能带来个别性正义,理论研究带来的是‘制度正义’,较前者要重要太多。因此,通过理论研究及对策研究,推动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可以实现司法正义的规模化供给,就成了我的追求与理念支撑。”培根对司法的源流之喻似乎在这里同样适用,务实的学术研究带来的制度进步,正如汩汩不断的水源,让整条河流渐渐清澈。

       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们,黄老师给出了宝贵建议。他指出,做学术一定要坚持初心,持之以恒,并且要用“笨办法”,不能投机取巧、走捷径,一定要踏实研究。对学术的态度上,他坚持真诚、谦卑、拼搏的品质,展示真我,不自大,不断学习进步。如此学术品格,正与黄老师的学术历程完全印证。

进行学术研究,问题意识不可或缺。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黄老师坦言:“自行发现问题是很难的。对同学们来说,在本科阶段,可以侧重培养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上课时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做专题性研究时主动去探索新的观点和视角,都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对法学生而言,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无疑非常重要,怎样去搭建框架,形成良好的习惯,都需要练习。发现问题、论证思路时赶紧记下来,笔头要勤快。

       在采访的最后,黄老师对华工法学院的同学们寄予了希冀。他说:“对同学们来说,在广州这样的大都会,外界的诱惑比较多,希望学生们能够专注于学习,把心思放在校园里,以学习为先。”

       刻苦求学,务实教学,潜心为学,无论何时,黄老师都以追求学术进步,同时增益实务为追求与使命。他用真诚、勤奋、谦卑、踏实的态度,笔耕不辍,心系学术,在法学热点问题上不断钻研,充盈着自己的教学生涯,坚守着心中的学术净土。

 

推荐经典书籍:

(1)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 [德]弗里茨·鲍尔、霍尔夫·施蒂尔纳、亚历山大·布伦斯:《德国强制执行法》,王洪亮等译,法律出版社2019/2020年版

(3)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 [日]高桥宏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 江伟、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6) 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肖建国:《中国民事强制执行法专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8)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王轶:《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文/记者团 张瀚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