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检察日报:谈谈“打造文化”
(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夏正林教授发表媒体作品,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crb.com/2016/20160330/20160330_007/20160330_007_5.htm)
上班路上,车载收音机中几位专家正为某市文化品牌建言献策,其中“打造文化”几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打造”两个字在各地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似乎已成为了一些地方工作“新常态”。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打造文化”本身已成了我们的一种文化。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觉得有必要去认真谈谈。
打造文化,本意是为提升城市的某种形象而人为有意设计和规划,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头脑发热,更不意味着乱来,因此,并非一提及打造就需要批评。有些文化现象的确曾经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战乱、社会急剧的变革等原因,这种曾经存在的生活方式消失了,人们在被遗忘、甚至快消失的历史中去挖掘并加以人为扶持,使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由于该种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本地属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符,很受人们的喜欢,因而很快就会重新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也容易引发离乡多年的人们的一种思乡怀旧之情,从而对当地传统生活方式起到传承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打造文化的确可以某种文化作为城市形象,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通过人为的方式,搞一些形象设计,提升一下城市的形象,本无可厚非,在某种意义上讲,人为地促进也是文化形成不可避免的途径。但打造文化本身还是需要我们作出一些反思的。
首先,“打造”一词用在文化上似乎不太恰当。就文化而言,它本质上是人们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的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它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以及得到传承,皆因其来自于民,藏之于民,也就是说,它就不是打造而来的。打造往往只是满足一时之需,沉淀才能进入人心,才能成为文化。我们只有尊重这种沉淀,挖掘这种沉淀,才是地方文化建设所应具有的态度。更有意思的是,“打造”恰恰意味着我们以前和现在没有文化沉淀,需要新起炉灶,这本身就与文化建设的意义相反。
其次,值得反思的,打造背后的权力因素,这容易使得打造文化的行为背离文化本身的目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有人因为自己的喜好,尤其是领导的喜好,有的甚至就是为了花钱本身。在这些情形下,文化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工具,而打造文化也只是一种打造工具而已,而且这些现象背后,都带有权力因素。打造也就成了行使权力的方式。某种意义上,利用权力打造文化效率高,出成果也快,但这种打造很容易使文化脱离普通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权力行使者的想法,也就容易出现不断打造的现象,说到底,就是瞎折腾。它带来更坏的结果是,当人们在这种打造中享受到一点好处时,就不去反思行使打造权本身,权力的滥用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在我们打造文化之前,首先应当好好打造的是我们的“打造的”权力。
(编辑/薛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