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级一班毛彦:选择我的大学生活
或许一直以来,“大学”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都是那样的熟悉。我们曾经为它努力付出,就是期盼着来到这里,生活在这里。而现在近在咫尺,但却有那么些许茫然。因为大学没有高中那么紧凑的生活,没有高中那么严肃的老师,我们也许并不清楚该去做些什么。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片新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我们希望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但,并不是所有的期冀都如我们所愿。
当大学生活并没有我们幻想中的美好时,我们可能会失望,会厌倦,会没有走下去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我们的大学。
学问无根,所以当博学;学问奥义深远,所以当慎思;所学是否为己用,因而当明辨;所学是否落实,所以当笃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八个字,便是华工送给我践行大学生活最好的馈赠。
民国大师蔡元培谈到大学,认为大学应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有学术自由探讨的风气。我认为大学之根本,便在于健全人格。步入大学便形同进入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言行,规划人际关系,同中学相比,便显得尤为重要。健全人格,不当仅仅局限于自我修养的提高,还应当是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意识的改观。学校所组织的晨读活动,便是日积月累,培养自我管理意识最好的方式方法。明确大学的目标,并且为这个目标负责。或许我现在我并不能确定我的大学究竟最想要什么,最想实现什么,但在踽踽而行的征程中,我会慢慢体味大学的奥义,慢慢清晰我的理想与追求……
而关于通才教育,也许便是博学的真谛吧。大学四载,不能常坐于图书馆中博采古今,便是虚度了这些年华。并且利用现有多媒体资源,全方面去学习。因为我能够坐在电脑面前,去了解国际动态,接受国际一流名校的大师讲座,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身处信息化时代,我觉得并不应该单一的掌握专业学科。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前提之下,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关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毕竟法律并非单一的孤立学科,而是利用综合思维去解构相应的法律问题。我觉得应当朝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去努力,或许也是对于法律知识最好的提升与践行吧。
学术自由的风气,就需要去积极参与探讨与研究。我觉得更多的与同学探讨相关的专业问题,与导师完成某一课题,和同学亲历社会实践。学问终究不是一潭死水,却是越辩越明,让我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在探讨与讨论中更能去践行所学,便就是所谓“笃行”。但自由风气并不局限于学业,更多的应该显现在学业之外的活动上。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进入社团组织,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活动。或许并不仅仅是锻炼能力、架构人际,而应当是对自己、对学校、社会的一份责任。
我也许不能够预测过于遥远的将来,因为世事变迁。我却想着应该在当下,应该有所行动了。我选择我的大学生活,便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延展,不当只仅限于学业之类,而囊括我所在的每刻。
我想持之以恒一定是困难的,早起晨读,熬夜温习,或许有人觉得的都不像大学应该有的生活。可是大学生活终究是怎样的,我并不是那样的明确,只是想起了一句话:“这里的海,有一种力量。当我终于站在浪的顶端,我忽然醒悟到,之前的痛苦沉默,就是为现在这一刻而存在。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梦想连接着下一个梦想。我完成了一个,现在又要朝下一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