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首次!学院本科生成功闯入“互联网+”广东省分赛

日前,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申报的四个项目(含两个师生共创组项目和两个本科生创意组项目)全部通过复赛,杀入了校赛决赛。经过紧张激烈的答辩,由我院首届本科生为核心成员的两个本科生创意组最终突出重围,将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参加广东赛区的比赛。

  本科生创意组(参加省赛)

  项目一:纸质文物防护用高分子复合纤维膜

  负责人:李锐新(2019级本科生)

该项目基于去年的SRP项目,对其所得到的成果进行优化、完善,最终实现转化的本科生创意组项目。项目意在通过改变纺丝配方,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各种保护功能的纤维膜实现纸质文物和一些收藏品的保护。

项目负责人、2019级本科生李锐新表示,作为本科生,成员们都是首次接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遇到的困难很多,尤其需要学习如何平衡项目任务和学业时间。为此在参加项目前也郑重的咨询家长意见,听取了父母建议遇到困难时可以多寻求师兄师姐以及团队成员的帮助。“除了联系老师和学院的研究生师兄外,我还因各种原因联系了高中同学、寒假实习认识的师兄、甚至还有一位打印店的老板,众多人都给予了我和团队项目莫大的帮助,这让我非常感动。”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例如招募成员时可以不局限于同一个学院的同学,可以让其他与项目有关专业的同学也参与进来。“我们的小组不仅有分子的同学,还有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学院的同学,他们给我们项目的商业部分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分析。” 

  项目二:电磁屏蔽与红外隐身陶瓷纤维薄膜

  负责人:许昕(2019级本科生)

电磁屏蔽与红外隐身对我国的国防部署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在民用领域也有着广泛前景。该项目运用仿生理念,仿造北极熊的皮毛制备多层复合陶瓷纤维薄膜,以实现多重功能的有效叠加。

项目负责人、2019级本科生许昕表示:“我们的成员全部是本院的同学,因此在商业上大家都是小白,只能从零开始学习,但有挑战才让比赛有了更多趣味。能够进入校赛决赛也说明我们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即便是涉及管理、商业等非专业内容我们也能够通过自学完成” 。

对于选择该项目的原因,项目核心成员韦婉说:“本科生对于自己所在的领域总会有一些‘不知者无畏’的奇思妙想。或是因为专业涉猎还不够广,也可能是因为文艺作品在早年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我们总会对实现科幻想象充满热情。对于神奇材料,不论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隐身衣’,还是漫威神盾局的‘隐形航母’,我们已经在科幻里充分领略了‘隐形技术’带给人们的便利和技术本身带来的突破感。所以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哪怕并非直接实现光学隐形,能够实现电磁红外隐形和其相关应用也能使我们得到满足” 。

而对于参加比赛的体会,韦婉则认为,通过项目实践让她对“创新创业”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将自己的思路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她通过学习一些商业模式的资料,切实地感受到了科研界和工业界关注点的差异,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小故事:国奖生兼项目达人

在分子学院“全员学业导师制”的作用下,本科生在学习初期就有机会参加导师们的组会和训练,通过提前接触科研报告和初期实践的方式,提早进入到科研项目各领域学习。2019级陈咏诗同学(国奖生)作为全员学业导师制的直接受益人这样说:“在学业导师的指导推荐下,大一的时候,我通过沟通了解主动加入了SRP项目;大二又参加了由学院本科生同学主导的互联网+”项目,很幸运的两个项目都成功闯入决赛”。 陈咏诗很感谢所有支持她追逐科研梦想的学业导师们,她说:“在学院里,每位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学业导师一对一跟踪指导,但在科研方向上又不禁锢于本学业导师的方向,允许我们多接触不同的研究项目,在交叉中寻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点”。

关于分工,在电磁屏蔽与红外隐身陶瓷纤维薄膜项目中,陈咏诗主要负责项目计划书中环境分析等部分的撰写,而在纸质文物防护用高分子复合纤维膜项目中她主要负责修改路演ppt。对比两个不同项目的参与感受,陈咏诗表示:我感觉成员少的项目虽然工作量会更大,但是会更有凝聚力、更有参与感;成员多的项目则会有更多新想法,也因为加入其它学院的同学参与,术业专攻分工明确,显得更为专业。其实只要主动参与和作为,任何项目中我们都能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践性知识“。每个人都是项目研究中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团队不需要英雄主义,任何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通讯员许昕 校稿余锦婷 分子学院)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