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29
2022.06郑风珊课题组:首次观测到磁斯格明子与反磁斯格明子湮灭
拓扑磁结构,如磁斯格明子(Skyrmion)、反磁斯格明子(Antiskyrmion)和磁浮子(bobber),是一类具有粒子特性的空间局域磁结构,相继在磁性材料中发现。它们具有尺寸小、稳定性高和易操控等特点,有望用于构建高密度/高速度/低能耗磁存储器等功能器件。 磁斯格明子和反磁斯格明子具有相反的拓扑电荷,可以类比高能物理的粒子与反粒子(如电子与正电子),这两种粒子相遇会发生湮灭。然而,磁斯格明子和反磁斯格明子的稳定存在对晶体对称性的要求不同,一般认为磁斯格明子稳定存在于各向同性的手性磁体中(如立方铁锗合金),反磁斯格明子广泛存在各向异性的手性磁体中(如四方赫斯勒合金),不能稳定存在于各向同性铁锗合金中。因此,迄今尚无实验报道这两种粒子的湮灭。 近日,由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郑风珊教授课题组、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先进模拟研究所Nikolai S. Kiselev博士课题组和Ernst Ruska-Centre Rafal E. Dunin-Borkowski教授课题组领导的合作研究团队,利用高空间分辨透射电镜磁成像技术,在超薄各向同性铁锗合金中发现了反磁斯格明子,磁斯
17
2022.06温度和肿瘤微环境双响应的介孔磁性纳米微球利用磁致热效应来诱导癌症的一体化诊疗
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院汪志义副教授与北京大学侯仰龙教授合作,制备了一种温度和肿瘤微环境双响应的介孔磁性纳米微球用于构建一种生物成像介导的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在交变磁场下可以实现化疗与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 CDT)的协同治疗,在癌症的一体化诊疗的研究中展现出重要的发展潜力。 基于工程纳米材料的智能药物递送系统(smart drug delivery systems, SDDSs)的开发已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这些SDDSs显示出一些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能在疾病的病变部位富集更多的药物、增强细胞摄取能力、延长体内循环时间、提高系统稳定性以及减少胶囊化合物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等。然而,深层肿瘤化疗药物的可控给药以及避免在递送过程中因脱靶而引起的毒副作用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挑战。图1磁致热效应诱导的温度和肿瘤微环境双响应的SDDSs的设计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通过合理的纳米结构设计后,该研究团队制备了一种温度和肿瘤微环境双响应的可降解的SDDSs(Cu@Fe2C@mSiO2-LA/SA/DOX/TPE-SB-AS1411)。以介孔磁性纳
06
2022.05蒋尚达团队:分子铁电体中的自旋-电场耦合
量子信息有望超越经典计算技术,成为全新的信息处理途径。磁性分子作为量子信息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化学精准合成可调控磁性分子的量子行为、获得更大的量子态空间、实现体系的拓展性等。
29
2022.04自旋科技研究院联合承办2022年中德双边研讨会
2022年4月27-29日,自旋科技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美因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于利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了 “二维磁性/拓扑材料与自旋电子学器件中德双边研讨会(2022)”,侯仰龙教授、MathiasKläui教授、冯万祥教授和Yuriy Mokrousov教授为联合主席,吴锐教授任会议中方联络人。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聚集了来自中德双边二维磁性/拓扑材料领域顶尖科学家,共计24位主题报告。 二维磁性材料/拓扑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和新颖的性质,拓展了自旋电子学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从材料的可控合成、物性调控到器件加工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挑战。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科学问题,促进中德科学家在新兴二维领域的交流,讨论各自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并在该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侯仰龙教授在双边会议上作了《二维非层状磁性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物性调控》的主题报告。会议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Mobility项目支持。
22
2022.04蒋尚达教授受邀参加第八届亚洲配位化学会议并获新星奖
第八届亚洲配位化学会议将于2022年8月7日至11日在中国台湾台北台湾大学举办。自旋科技研究院蒋尚达教授受邀参加,并将在会议上获颁RIGAKU-ACCC 新星奖。 亚洲配位化学会议(ACCC)是亚洲最大、最负盛名的区域性会议,专注于配位化学领域。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配位化学家提供一个聚会和展示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论坛,并提供一个激动人心的氛围,就配位化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还展示了亚洲配位化学的快速发展。会议专注于配位化学的最新进展和新趋势,包括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键合、超分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催化、小分子活化、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的功能性配位化合物科学和能源,以及配位化学中的其他新兴主题。 从传统的配位化学研究配合物研究、传统的分子磁性研究到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蒋尚达教授一直在探索和钻研新的方向。在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操控方面,蒋尚达提出可以通过旋轨耦合放大电子自旋与外部电场间的作用,从而实现低电压操控自旋,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基于瞬态静电场的高效可控量子相位移门,演示了量子启停器、量子芝诺效应和Deutsch-Jozsa量子算法
20
2022.04陈耀峰教授受邀参加第44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
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是配位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通常每两年举办一次,具有悠久传统并在科学界享有盛誉。其规模庞大,不仅涵盖了配位化学,还涉及与配位化学相关的材料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第44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由意大利化学学会无机化学部组织,旨在将全球范围内活跃在配位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碰撞出现代与活力的火花。 第44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原定于2020年7月初举行,因疫情原因延期到2022年8月底举办。此次会议设置了8个大主题: d区元素配位化学:合成、表征和理论研究;s, p 和f区元素配位化学:合成、表征、反应性和理论研究; 金属-有机框架(MOFS)、超分子化学和自组装; 具有荧光和/或非线性光学性质的配合物以及分子磁性材料:合成和应用;均相催化和小分子活化;多相催化、可持续工业过程应用催化、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面向能源应用、可持续和环境化学的配合物;生物无机化学、离子识别和传感。 我院陈耀峰教授从事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方面的研究,研究团队在稀土-主族元素多重键配合物方面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研究成果。此次,陈教授将在会
18
2022.04陈耀峰教授受邀参加第29届稀土研究会议
自旋科技研究院陈耀峰教授受邀参加第29届稀土研究会议(RERC29)。此次会议将于2022年6月26日至30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举行。按照惯例,稀土研究会议、国际f元素会议和国际稀土会议交替举行,周期为三年。第29届稀土研究会议是继2011年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第26届RERC、2014年内华达州斯阔谷第 27 届 RERC和2017年爱荷华州艾姆斯第28届RERC 之后举行的又一稀土研究界盛事。该会议原定于2020年举行,因疫情原因延期到今年进行。 此次会议涵盖固态化学和物理、理论计算和光谱学、分离和关键材料、镧系和锕系配位化学和金属有机、分子磁性和量子器件等多个主题,旨在汇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就稀土元素的各个方面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陈耀峰教授担任本次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并向会议主席就议题、议程、报告人和获奖人提供建议和意见。陈耀峰教授受邀担任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稀土化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会议网址:https://web.sas.upenn.edu/rerc29/
16
2022.04蒋尚达教授荣获2021年度“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
2021年12月17-19日,全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举行。此次会议颁发了2021年度“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我院蒋尚达教授获此殊荣。 “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是浙江大学徐元植教授主动发起并自愿出资,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奖励基金。作为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EPR)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徐元植教授为中国电子顺磁共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其设立的该奖项,也是专门奖励与电子顺磁共振有关的杰出人才,旨在促进我国EPR学科发展。 我院蒋尚达教授长期致力于磁性分子的合成与相关物理和化学现象研究,在分子纳米磁体和磁性分子的量子相干操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性研究方面,蒋尚达提出团簇笼状结构保护的方案,将磁性分子自旋通过法拉第笼,与环境分子振动及磁噪音等退相干因素隔绝起来,可以显著降低量子退相干,有效延长量子相干时间。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蒋尚达教授获奖的背后是对学科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积极求索。他认为,奖项最大的意义一方面是对过去工作的一个肯定,更多的是鞭策自己要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