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

一、体育课程的性质、目的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教育和锻炼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生活质量和体育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的

    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大学办一流的体育”,华南理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发挥体育过程的特殊功能。

(三)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个项目的基本技能,发展体育兴趣,能够正
确处理常见运动创伤。
    2.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帮助大
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体育活动能力和科学
健身方法,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
    4.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二、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为必修课程,我校各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28学时的体育课程,学分为4学分,每学期1学分。每学期16周,每周2学时。除参加规定的体育课内容学习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况选择并参加某项目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考试。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体育选修课。

(二)课程结构

    1.体育理论课

    体育理论课为每学期集中教学2学时,其他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讲授可贯穿于整个实践课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课包括体育基础理论和各选项课的专项理论两部分。

    2.体育课形式

    我校公共体育课形式是规定与自选相结合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分两个年级进行网上选课;一年级学生只选一次课,其中一个学期必须上规定内容(游泳、身体素质、基本体操)的基础体育课,另一个学期上专项体育课;二年级学生一学期选一次课,按所选专项内容上课;自选项目体育课具分层次教学特点,即同一项目分基础班和提高班,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要,解决“消化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本教学模式还具有“开放型”特征: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我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的项目有:田径与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街舞、瑜伽、体育舞蹈、定向越野、武术、散打、毽球、游泳、跆拳道、无线电测向、健身、拳击、皮艇、高尔夫球、攀爬、攀爬与钓鱼等。

    3.特色教学课程

    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情况,开设具我校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攀爬与钓鱼、跆拳道、高尔夫球、皮艇、瑜伽等项目。除此之外,我校还开设了游泳普及课和冬泳选项课的特色教学课程。游泳是基础体育课内容之一,安排在第一、二学期(适宜游泳的季节)单独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学习,并通过游泳25米的达标考核,未通过者则没有第四学期体育成绩。

    4.保健体育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伤、病、残、体弱、特殊体型(过胖过瘦)等学生开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太极拳、太极剑、基本身体素质、球类活动、康复保健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手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教学形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课外体育锻炼

    大力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举办各种群众体育活动,促进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同时体育学院须协助各学院和各体育协会完成他们组织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


版权所有©2025 华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 粤ICP备050843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