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匠心】韩胜飞:学海泛舟立宏图,春风化雨育桃李

发布者:陈聪发布时间:2024-09-13浏览次数:16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壮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有学问、有抱负、有担当的学者,他们一路追随党的步伐,与祖国共同成长。我校经济与金融学院的韩胜飞教授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的求学、从教、科研之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他带着满腔热情和深厚学识,积极投身于祖国蓬勃发展的伟大进程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图 1韩胜飞教授个人照

韩胜飞,男,汉族,1957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1983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后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担任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育情怀,为我国经济学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追梦与求索——韩胜飞教授的学术航程与教育情怀

韩胜飞教授是在1979年参加高考,彼时正值“文革”阴霾散去,教育之春悄然绽放,“新三届”学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填补着时代人才之空白,恰逢改革开放的晨曦初露,国门渐启,外语人才稀缺。响应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韩教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外语作为自己的学术航向。本科岁月,他以笔为舟,以梦为帆,遨游于语言的海洋,汲取着世界的智慧。毕业后,他扎根河北师范大学,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将知识之光播撒于莘莘学子心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外语交流的使者。

然而,在韩教授的心中,还藏着一个对经济学的炽热梦想。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者,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常伴经济学典籍左右。凭借着不懈的努力,韩胜飞教授考入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殿堂,踏上了海外深造的征途。

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上,韩胜飞教授也遇到不少挑战。课堂之上,教授的讲授速度之快,课程难度之大,自学之路遗漏的知识碎片,让他一度在学业的重压下焦虑如潮。但很快,韩教授犹如破晓前的勇者,迅速调整航向,怀揣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本人谦逊好学的态度,遇到困惑之时,便于课后时光,积极求教于师长同窗,以“变”为刃,斩断万难荆棘。

与此同时,韩胜飞教授汲取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甘露。据悉,他就读的大学有设立助教制度,平时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可以由助教负责批改,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减轻教授的重担,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共生。课程安排紧凑而有序,一个学期有十周,每周有布置课后作业,同时还有期中考试,鞭策着每位学子在课后自我督促,夯实基础。课程设计合理,初级至中级,层层递进,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探索知识的无限奥秘。

这段海外求学的经历,对韩胜飞教授而言,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也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他带着所学、所感、所悟,在后来华南理工大学的讲台上,引入了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图 2韩胜飞教授在接受采访

 

改革创新——韩胜飞教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突破与贡献

韩胜飞教授自2006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以来,担任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他在教学和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为华工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然而在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期间,面对着尚未完善的教育体系,韩教授面临着亟待改变的现状和各种各样的挑战。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尤为突出。经济与金融学院(原名经济与贸易学院)成立不久,师资力量薄弱。韩教授通过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利用其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流利的英语水平,填补了教师短缺的空白,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其次,是专业课程与宏观、微观经济等基础课程之间的平衡问题。韩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学生在理解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时的困难,尤其是在国际金融课程中涉及多个市场关系时的困惑。为此,他提出了基础课程分级设置的方案,确保学生在初级和中级课程中打好基础,以便在高级课程中更好地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再次,是学生学习方式和助教制度的改革。韩教授观察到学生常常在临近考试时才突击复习,缺乏持续的学习习惯。借鉴在美国的留学经历,他推动了助教制度的建立,使教师能够更自信地布置作业,同时助教也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这一制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最后,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建立。韩教授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他组建了第一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科研团队,并带领青年教师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帮助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共同进步,逐渐成长为学院的中坚力量。

本科论文指导学生毕业照

与此同时,传播中国文化的梦想悄悄地在拥有着美国留学经历的他心中长出了萌芽。2013至2014年,韩教授出任华工-爱达荷大学孔子学院的建院院长,他精心制定了一年和五年的教学发展规划,不仅加强了基础汉语教学,还创新性地增设了商务汉语、中国电影欣赏和中国太极文化等课程,奠定了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并极大地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韩胜飞教授以其卓越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成为教育领域的优秀代表。他在解决教学过程中各类挑战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爱达荷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合影

 

教书育人——韩胜飞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展望

韩胜飞教授,教育界的辛勤园丁,将教育的种子撒播数十载。从助教到讲师,再到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辛勤地耕耘在教育的田野,培育出一代代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经世济民能力的高素质华工经济学人才。

“教育就是上一代人把科技、人文方面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在韩教授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敬畏心。他相信,好奇心可以激发思考和创新的火花,助推学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同时,敬畏心则是对道德伦理的敬畏与坚守。

在教学实践中,韩教授致力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时,他积极开设丰富的经济学课程,为热爱学习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路径。他强调课程安排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让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深入了解其丰富的内涵。

然而,韩教授也深知经济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他指出,当前一些学生过于迷恋计量模型的创新,却忽略了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本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正视存在的差距,并持续努力缩小这一差距。

在谈及中国教育的现状时,韩教授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像高考,有的学生一场考试没有发挥好,就可能面临复读一年的命运,这就白白地浪费了时间,在这方面我们看到政策在一点点改变,还可以尝试建立标准化的考试,让学生一年之内可以多次考试,可根据我国国情借鉴与改良类似欧美国家的SAT和GRB等形式的本研入学考试。还有在大学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让他们能自由地转专业,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

研究生毕业照

 

韩胜飞教授以其卓越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他的教育信念和实践成就,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激励着学生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