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9月11日A3、4、5版整版报道(记者 梁健敏 实习生 曾美玲 摄影 陆明杰 )
司徒汝盈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二班学生
华南理工大学创行团队“广而绣之”项目组项目经理,专注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以创业的商业理念做广绣营销。
我们惯见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习惯于对文化保育大声吆喝,却甚少俯身触碰,真正为传统文化伸出援手。
但是,有这样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女生和她所带领的广而绣之团队正默默地改变这一切。
她叫司徒汝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创行(原SIFE)团队, 专注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她所带领的团队走进古镇当绣娘,将现代元素注入广绣作品,以创业的商业理念做广绣营销。不到两年,打造了广绣创意产品、开辟了广绣旅游线路、举办了广绣体验课堂,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并在一直寻找广绣的传承人。
她以传承探路者的情怀推动,以商业的思维盘活,希冀以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打破现有的业态,为广绣开辟新的市场,让这项指尖上的艺术成为穿越千年的时尚。
初见 潮爆女学生+“广而绣之”
夏末的广州酷暑难耐,假期的华工校园格外宁静,只有图书馆的创业孵化基地“木棉空间”咖啡厅仍亮着柔和的暖光,时有学生匆忙的身影。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司徒汝盈,这名20岁的女生娇小玲珑:一头染过的金色短发、一双手修成神秘紫色的指甲,配上黑色T-shirt和牛仔热裤,一副“95后”潮爆的行头。
很难想象这样一名时尚女生与传统手艺的交集,但她把我们领到了“木棉空间”里“广而绣之”的工作室。
工作室不到10平方米,甚至有些简陋。只是三幅色泽富丽的广绣格外亮眼:有岭南佳果荔枝,有木棉红摆件,还有栩栩如生的小鸟,近看明暗渐变、形象传神。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广而绣之团队9人平时便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刮起“头脑风暴”,一切都从这里发生。
肇始 侨胞问广绣 没落震人心
司徒汝盈来自广西梧州,两年前考入华工,现在是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二班的学生。与广绣美丽的邂逅,只因加入了华工创行团队。
原来,“广而绣之”项目是华工创行团队目前运行的六大项目之一,使命是以商业思维来对传统工艺进行革新,让这项千年的艺术复兴。司徒汝盈进入创行后,选择加入了历史最悠久的“广而绣之”项目组。
“这个项目是受创行商业顾问的启迪而诞生的。”她说,那是一位新加坡的侨胞,当他询问这份承载着他儿时记忆与乡情的传统工艺是否还盛行于广州时,大学生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广绣到底为何物?何处能买到?如今的大师又是谁?
为此,创行团队来到了广绣发源地——番禺北亭村进行走访。眼中,曾经绣娘户户飞针的盛景,如今已被冷清寂寥的街道所取代,一处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广绣村落就这样消失了。带着创行青年的责任感,团队辗转几番,终于找到了广绣大师、金针绣法的创始人黄洁明老师。
黄老师口中的广绣几成绝艺:“一位经验丰富的绣娘完成一幅65厘米×50厘米的作品要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价格却不过几千元,远远低于同等品质的苏绣作品。光顾者依然寥寥,只能够依靠每年政府的援助订单来维持生计。如今,热爱已撑不起现实的成本,许多绣娘宁愿当环卫工人,也不愿在家中绣花,整个广绣行业从业人员由最盛时的3000人锐减为30多人……”
黄老师这番话叩击着同学们的心——广绣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无望。难道这样一份浸润着从古至今多少广绣人心血和追求的艺术就要断送在这代人手里?年纪这么大的广绣大师都在坚持,年轻人有什么理由只是说说而不去做呢?有见及此,团队正式立项,开始了真正的行动。
调研 广绣久居深巷且后继无人
司徒汝盈进入项目组一年后,成功竞聘到了项目经理一职。然而,要做出突破和改变谈何容易,这时她开始思考,造成广绣现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受众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让广绣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为了一探究竟,司徒汝盈带领项目组分别在广州CBD、文德路、红砖厂、大学校园进行分类调研。7天下来,项目组共发放600余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87份,有近百位市民接受了深度访谈。当中,有92.45%的受访群众仅仅是听过甚至完全不了解广绣,仅有7.55%的受访者对广绣较有了解。
“从调研当中我们明白到:老艺人们不问世事埋头创作,导致广绣久居深巷,已适应不上时代步伐。低知名度让大众缺乏对广绣的文化认同,直接导致广绣市场价格的跌落,利润微薄。”司徒汝盈说。
另外,后继无人也是阻碍广绣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30余名广绣从业者平均年龄高达57岁,在这项需要高度专注和毅力的事业面前,已多年鲜有年轻人投身其中。广绣已逐渐走到了人们视野的边缘,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收获 办展拍片宣传拾广绣魅力
针对以上两点原因,团队曾积极联系媒体宣传,多渠道扩大影响力,令广绣在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以更高调的姿态进入市场。
“前辈们那时与黄洁明老师合作拍摄了主题微电影《绣·爱》,当老师坐定开始穿针引线,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图案跃然于绣布上,仅是看视频着实惊艳了一番。这种艺术魅力显然也触动到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在作品上传至各大视频网站后,点击量迅速飙升。”
后来为了让市民近距离领略广绣,团队也尝试在红砖厂举办了黄冬梅老师的广绣作品展,近3000名市民亲眼见证广绣华丽之美,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细腻的质感和针法的变换令人们惊叹不已。
同时,团队也在不断尝试打开广绣作品的销路。
司徒汝盈说,“2014年的IEF中韩青年交流会上,我们协同展出黄洁明老师以木棉花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引起无数人驻足欣赏,会后为老师直接增加订单十余笔,收益数万元。此外,我们尝试将广绣作品在咖啡店、独立书店中进行寄卖,在有效提高广绣销量的同时,能将其更好地融入大众的生活。”
团队小试牛刀,可谓初尝甜头。
受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过,司徒汝盈并不满意。“项目主要靠宣传、售卖的营销活动推广,那时候的确为广绣从业者们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未能贯彻我们创行对于帮扶对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未能形成可持续运作的商业模式。”她说,“首先,所能使用的媒体资源毕竟有限,无论是微电影、电台节目还是媒体报道,都因其时效性无法多次利用,没有后续动作,影响力也仅能是一时。其次,文化的命脉就在于传承,项目组的行动却鲜少吸引人们投身广绣行业,也就没从根本上解决广绣的传承需求。”
司徒汝盈陷入了沉思:“看着停滞不前的项目和逐渐失去信心的项目组成员,我日夜辗转,利用一切时间思考项目该如何转型,又该如何继续扶持广绣的发展,如何才能不辜负绣娘们的殷殷希望?”
她对比苏绣后发现,苏绣发展得好,就是因为有政府支持,有完整产业链,有低端、中端、高端各个层面的产品,要什么价位的都有。为此,她暂时搁置了原本规划好的宣传策略,将广绣市场重新细分,进行多维度深入思考,制定了对目标人群的调研计划。
再调研 从年轻人群体看到市场潜力
去年寒假,针对白领、大学生和较有文艺情怀的群众三类群体,项目组再次进行市场调研,总结出了广绣难以推广的深层原因和未来可尝试的路线。
首先,由于广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广绣无论是观赏绣还是实用绣都一直富于民俗性。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香囊、衣衫等实用绣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观赏绣留下的则多是强烈颜色对比和荣华富贵的样式。其次,行业缺少新鲜血液注入,创新动力停滞不前。
虽然在CBD等地进行的调研反映了传统广绣的局限性,但在小洲村、大学城的调研让她也看到了未来的道路。“通过175份问卷,我了解到大学生和文艺青年对于文化周边产品接受度很高,有一半的参与者表示出对广绣的兴趣,他们能接受的价格都是100元左右,这让我看到了市场潜力。”
分析总结出了年轻人偏爱的周边产品种类,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以及设计产品的风格等要素,司徒汝盈决定先以发展广绣创意文化产品为尝试,作为注入广绣行业的新鲜血液,并开始寻找愿意和项目组合作的受众,也希望可以在逐渐摸索中,找到广绣传承人。
深入 跟绣娘同吃同做学广绣
首先尝试的是广绣文化创意产品。司徒汝盈拿出一张绣着荔枝的明信片说,“上面的绣片是绣娘手工绣好的,成本就已过百元,这样的价格无疑是昂贵的。怎样能把工艺改善一点降低成本?这些就需要我们去体验后才知道。”
经黄洁明老师的介绍和项目组的筛选,司徒汝盈和团队暑假来到古镇的劳氏绣坊,和绣娘同吃同做半个多月:穿针引线、钉垫拼缀、过稿松架……关于广绣的一切,样样都要学。
“穿针我们就学了两三天!”回忆起那段日子,她仍觉得艰辛,“对于初学者来说,连找对锈针该绣的位置都要很久,一针一线都有很多讲究。”司徒汝盈说。但在学习广绣的过程中,她们挖掘出劳氏广绣质朴简约的特点,精简其原本繁复的产品线,大量缩减观赏作品的产量,将生产的重点放在屏条、团扇和小摆件上,并在图样、装裱等方面进行改良,这样就能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成本较低的广绣创意文化产品。经过项目组与劳氏合作的作品正式上市,销售额达到2715元,提高了绣娘的收入。
小幅广绣的成功让她看到改变之路的可行性,虽然这些产品还很稚嫩,但更接地气,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沟通。司徒汝盈说,“我觉得传承一项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重新回到民众生活当中,被人们所需要。今天,我们正面临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的创造、更新,已是时代之所需,也是时代之必须,我们要让最有生命质感的广府文化价值凸显出来,成为百姓消费得起的艺术品。”
改良 机绣做底绣娘加工实现量产
如何让广绣回归生活并被人们需要?标准化生产必不可少!司徒汝盈和项目组“脑洞大开”,想到了以“机绣做底、绣娘加工”的办法,希望实现绣片的批量生产,从而大幅降低广绣文化产品的成本。
她和项目组先尝试制作机绣样品:找机绣厂、打代码、配颜色、做外框……终于完成一个机绣木棉图案的明信片。“这样的机绣片明显粗糙,但让绣娘在上面加工,就会精美很多。”
不过,这样的做法也面临不少“挑战”。“工艺是第一个问题,样品太厚,绣娘很难再加工,而且她们担心这种办法风险太大,一旦销路不佳便连基本收入都无法保障。此外,观念也是一个问题。到外参加一些创业比赛为项目筹措资金时,评委们会质疑机绣,他们认为广绣之所以珍贵,其核心是难能可贵的手工,如果连这一部分也用机器代替,就失掉了广绣的精髓。”
司徒汝盈说,但她认为想要让广大民众了解广绣,首先就要让他们能接触到广绣并产生兴趣。如果能提取广绣的经典元素如木棉、荔枝、孔雀羽毛等,采用机绣批量生产这种成本较低的方式,生产出带有广绣文化色彩但价格较低的产品,就能让更多的人购买和接触。
尽管疑难重重,项目组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最近在尝试“众筹”这种新方式。“我们希望通过众筹获得一笔资金来实现这些想法。”团队数次斩获奖项后,近期,广而绣之项目组在第五届中国慈善项目大赛大学生公益创客中又获得银奖及3万元奖金。
创新 设计旅游线路 打造体验课堂
除了改良工艺之外,项目组一直没有忘记寻找传承人的使命。“广绣这一项传统技艺要得以保育,需要通过创新有趣的活动,寻找到有兴趣为广绣造血的人。”
为此,司徒汝盈和团队想到了将广绣和旅游相结合,打造古巷广绣体验游。他们设计出了以配色走针、按图刺绣和自主设计为教学框架的小洲村和黄埔古岗的广绣一日游,首次尝试就吸引了25名16~35岁的年轻人报名,这次活动反馈的满意度高达100%,更重要的是,一日游让许多年轻人较深入地了解到了广绣文化,激起了他们日后想要更多接触广绣的兴趣。
此后,他们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要目标群体,设计了多天线路,在线路里穿插广州塔、陈家祠等景点。“第一天教大家怎么绣;第二天是团队合作,每人绣一部分,一个小时后传给下一个人,最后收获的是既有自己绣的又有别人绣的作品;第三天是每个人自己独立完成小挂件和小摆件。这种方式我们觉得挺有意思的。”她说,“我们希望参与者有兴趣加入更有连续性和专业态度的培养计划,成为广绣行业中造血的一员。一万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在参加活动后愿意留下来,我觉得我们就成功了。”
半年来,项目组已连续举办数场一日体验游、两日封闭式体验营,每次活动后公众号粉丝量都大幅上涨,活动踪迹遍布越秀、番禺、海珠等。
同时,项目组还打造了广绣精品创意体验小课堂,邀请黄洁明老师教大家最基本的广绣技巧,让每个来体验的学徒在现场都有一个绣框,能够亲身参与实践。通过这些有趣的尝试,挖掘了许多对广绣有兴趣的人,部分年轻人表示愿意把广绣作为副业。另外,金针绣坊、劳氏广绣、绣行绣色艺术坊都招到了长期的广绣学员,甚至有人已可独立完成作品并成功售卖。
未来 赴美国读市场营销反哺广绣
司徒汝盈自上大学以来,大半的心血倾注于广而绣之的项目中,但作为大学生她的学业如何兼顾?未来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广而绣之项目风光的背后,我们有太多的好奇。
“其实,我从小的成长环境就比较自由。”司徒说,“父母从小就支持我根据个人意愿做出人生选择,不会干涉太多,包括当年选大学、选专业,都是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的选择。对于广绣,他们也支持,只要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并愿意去做的事,他们就会给予鼓励。至于我的同学们,他们受到我的耳濡目染,在考虑送人礼物时常常会把广绣纳入范围之内。”
广绣就像一颗种子,在司徒汝盈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她生命里不可磨灭的部分。今年9月份,司徒已升大三,她计划申请出国读研,希望能到美国攻读与金融有关的专业。
“我希望把广绣这个项目做得更好,但是现在个人还不是特别成熟,所以我想出国读市场营销,辅修广告学,利用国外资源,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反哺广绣。”她说,复兴广绣的道路注定是艰难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追求的广绣技艺不应该消失,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则显得更为珍贵。
“我甘愿做传承的探路者,希冀可以用自身的力量打破业态,让大家看到广绣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文化产业链。 ”
“在运作广绣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锻炼了很多不同的能力。比如思考能力,我的思维方式受项目的影响很大,想东西会尽量地全面而周到,不论对于产品思维还是运营思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还有团队合作能力,推进一个项目绝非我一人能及之事,作为专员的时候锻炼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作为项目经理的时候锻炼我的团队领导能力。为了这个项目,我去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包括最开始对广绣进行深入的学习,到后来对竞品的深入分析,以及利用学校的资源系统地去学习广告、品牌方面的知识等等,我觉得广绣这个项目是不断推动我去学习更多知识技能的很重要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