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本实验室由柴天佑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裴海龙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科研队伍成员的专业涉及现代控制理论各个分支,主要由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几个相关的“兴华人才工程”团队组成,并吸收计算机学院及交通学院的相关研究团队加盟,是一支勇于开拓创新、富有进取精神、以中青年为主的研究队伍。
查看更多 -
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EME)于2007年7月获教育部批复建设,2013年通过验收;2018年与2020年通过评估考核!主要围绕高端芯片封装、精密电子组装、视觉检测和先进控制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心除了在学院三号楼开展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外,还在广州南沙依托学校建设的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中试和成果孵化。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为柴天佑院士,主任为胡跃明教授。近十年来,中心承担完成了国家02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基金重点以及广东省科技厅等科技计划项目,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先后被行业组织授予SMT卓越贡献奖、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优势单位等称号。中心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微分几何拓扑视觉检测理论与应用技术针对复杂动态对象的图像采集与微外观缺陷检测等问题,中心在胡跃明教授带领下,深入研究了非匀速运动环境下的相机标定、曲线曲面几何特征识别、拓扑分类与智能分析等问题,建立了曲线长度、曲面面积、曲率和挠率、平滑与融合、特征提取与分类等系列图像处理算法。同时,结合自主光源设计方案,将相关算法具体应用于高密度柔性IC封装基板、LED封装、模塑成型产品等复杂3D对象的外观检测过程。中心自主研制的系列检测分析仪应用超精密显微成像和工业成像融合控制技术,实现了复杂对象多尺度精度下的外观检测分析。既可用于高密度柔性IC封装基板等生产过程中的钻孔、刻蚀、显影及成品等关键工序的缺陷检测和品质监控,也可推广应用于LED固晶、刚柔性电路板、硅片、IC封装等对象的高密度表面特征精密检测与分析。2)精密外观缺陷显微成像检测技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中心与相关大型企业合作,联合承担了国家02重大专项项目。中心自主研制了面向高密度柔性封装基板制造过程的精密显微成像检测仪,实现了刻蚀、钻孔、减薄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监测、智能分析与品质控制,并在大生产线上通过生产测试及验证,填补了国内在高端IC显微成像检测领域的空白3)大功率白光LED封装智能微涂覆技术LED新型战略产业的核心工艺和装备受制于发达国家,MOCVD、共晶焊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白光LED生产因国外封锁而依然采用落后的封装工艺。为此,本中心开展了原创性研发和应用示范工作。针对荧光粉胶等非牛顿流体特性,应用自抗扰、分数阶控制等非线性控制原理,从雾化、粘度、流速、截面、压力、高度等多种应用场合,深入研究微涂覆过程分布参数机理建模与控制问题,并实际应用于系列大功率LED荧光粉涂覆机的控制系统和机构设计。通过激光检测及智能反馈技术,提出了原创性精密闭环控制方法。自主研制了适用于COB模组和WLP封装的智能涂覆机系列机型,涂覆速度是传统点胶工艺的十倍以上。自主研制的系列涂覆装备应用了自主高速高精度雾化智能反馈涂覆技术,实现荧光粉胶等材料的高速高均匀智能涂覆。既可用于COB、WLP、CSP、FC等先进LED封装的荧光粉涂覆,为业界提供国际先进的原创工艺和设备,也可推广应用于其它IC封装、机电表面防护等相关超精密涂覆过程。4)高端全自动表面贴装成套装备表面贴装是推动便携式电子信息产品日新月异的核心工艺,实现表面贴装生产设备特别是贴片、丝印和内外部缺陷检测设备的国产化是业界多年来的共同期盼。中心凝聚我国相关科研和产业优势资源,在863计划主题项目和广东省产学研重大专项支持下,坚持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在动态视觉检测与定位、多轴视觉伺服控制与优化、精密传送与执行机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全自动贴片机、全自动印刷机、全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等成套装备的自主研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SMT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自主可控。相关成果和产品多次获得国家和广东省重点新产品等称号。中心将继续在精密电子组装和IC封装测试领域加大原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力度,热忱欢迎优秀人才加盟中心,共同为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而协同努力。
查看更多 -
广东省无人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无人机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基于我校在无人机领域的研究基础,于2016年,在广东省科技厅和我校的共建支持下,以我校为依托,建立从事网络环境下无人自主系统自主行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平台,是广东省内高校唯一的面向无人机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对我国当前无人机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需要,在无人机系统设计技术、无人机关键零部件技术、无人机机载传感系统以及无人机行业应用等开展研究开发工作,成为华南地区无人机系统关键技术科学研究基地,提升核心技术和工程创新能力,为广东省无人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中心有成熟的核心导航控制系统设计生产(小批量)能力,有专门的外场试飞车辆与专业试飞人员,所购置的进口无人机专用仿真系统已为相关企业的姿态测量系统设计提供试验检测与标定服务,进行了大量的无人机整机与分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关键的自主飞行导航控制系统、机载传感系统和通信数据链等方面。作为广州无人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副理事单位,中心与广东省无人机行业相关企业形成技术联盟,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推动广东省无人机产业的持续繁荣。研究中心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基金委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大量无人机方向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无人机系统设计、无人机导航控制、机载对地扫描测绘系统、基于网络的传感与协调控制等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包括交付的第一架海监无人直升机系统、正在开展的西沙海域岛礁测绘等;其他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已在油田、国土资源及遥感等行业推广应用,均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良好稳定性和搭载拓展能力。设计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并形成多平台的应用方案与成套样机,成熟的基于MEMS器件的GPS/IMU综合捷联惯导系统设计及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已在多款无人直升机中应用;自主研发的涵道动力垂直起降全电飞行器,初步完成了样机设计及试制,水平飞行控制设计及模态切换策略研究、多模态飞行动力调度优化方法;设计了完整的数据基站传输系统及多模态专业飞行数据链协议并进行大量飞行验证,地面移动天线跟踪控制系统已在专业数据链厂家应用;基于嵌入式实时动态数据库技术的地面站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存储、查询与可视化;自主研发的基于小型无人直升机的对地激光扫描三维成像系统,利用多传感器捷联集成与高精度同步补偿技术开发设计的小型激光/图像外挂吊舱已有多家测绘遥感单位意向应用。无人机方向专利申请20余项,获授权专利10多项。
查看更多 -
广东省高端芯片智能封测装备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相关学科优势建设以及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负责人为胡跃明教授。实验室将瞄准国际人工智能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前沿,并结合我国先进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产业特别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现有的半导体封装产业优势,重点围绕该领域的人工智能制造系统、高端芯片智能封装与检测装备开展工程实验、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等工作,形成AI智造系统、大功率白光LED封装成套装备、超精密IC封装显微成像智能检测仪等三大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智能装备,孵化高科技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其相关成果将以华南理工大学在广州市南沙区重点建设的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以中山木林森、安捷利电子以及晶科电子等大型高科技企业为示范应用基地,引领我国特别是广东省高端芯片人工智造系统与装备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
查看更多 -
广东省智能系统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智能系统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于2015年依托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批成立。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智能制造领域的长期科技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重点开展机器人、智能控制和生机电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了多源信号融合处理、仿生自适应智能控制、人机示教与协作等特色研究方向。自成立以来,工程研究中心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国际知名一区期刊近百篇,十余篇论文为ESI高引论文,成员还获得2014-2017Elsevier高被引学者称号。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科研项目及企业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件,其中授权40余件,技术成果转让500多万元,已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50多人。
查看更多 -
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中心成立于2007年。实验设备包括脑电采集系统(近10台)、经颅磁刺激系统、虚拟现实系统、机器人/机械臂(6套)、眼动仪、轮椅(6套)、视听觉刺激系统、计算服务器等,设备总值近1500万元。建有多个脑-机接口交互平台,具备脑机交互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及大规模脑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
查看更多 -
智慧城市云边端协同技术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本工程研究中心是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宏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省级科研平台,中心面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新兴行业需求,聚焦智能信息感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打造基于云、边、端协同的新一代智慧城市行业技术应用与产品。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技术应用与产品,以满足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空间管理及分析、大量信息数据智能处理、数据分析及预测等多方面的需求,推动城市建设向智慧民生、城市综合管理与智慧园区等领域的数字化升级。 在成果方面,研究中心构建完成包括ProBase物联网中台、ProData数据中台、ProInsight AI中台等在内的底座应用,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等行业应用;以底座平台为依托,中心主导或重点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广州开发区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政府科技项目30余项,取得丰硕成果;截止2024年5月,研究中心授权和申请云、边、端协同技术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为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中心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多源异构信息感知与智能物联网技术、基于国产AI芯片的跨平台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基于国产智能计算平台的云边端协同技术等。在工程应用方面,中心聚焦于智慧园区、智慧电力、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致力于将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推动这些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促进新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深度融合,也为相关行业带来显著的变革和效益。 展望未来,本工程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为推动城市数字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更多 -
现代交通节能控制和智能运维技术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在研究和开发上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科研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中试和产业化上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行业领域领先的职业院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从而打通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1+1+1>3”合作模式的优势,按照专兼结合、开放协同共建共享的理念组建研究团队,现已建成一支20余人组成的专职研究团队。团队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12人,其中有10人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研究经历。实验室建设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行一体化运行的角度着手,从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效率电机和驱动系统、优势互补的混合能量回馈机制、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系统供电模式、以及实现高可靠性的智能运维方案出发,探讨系统内完整闭环的综合性节能解决方案,从多方面降低城轨交通的能耗并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为未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指导和参考。
查看更多 -
控制与优化中心
控制与优化中心现有教职员工10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本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保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主要的科研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协同与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机器视觉以及动态模式识别等研究工作。中心近年累计承担与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IEEE Trans.汇刊长文20余篇,ESI 高引论文1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中心教授还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编委: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编委,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等编委。
查看更多 -
校企联合实验室
序号平台名称合作单位负责人合同经费/万元批准年份1华南理工大学-日立楼宇智能控制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彭云建30020232广东宏乾科技-华工智能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广东宏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智军30020223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市天下谷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联合实验室佛山市天下谷科技有限公司张智军30020214“华南理工大学-生生农业集团” 智慧渔业校企联合实验室生生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永桂50020215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奔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电力人工智能实验室广州市奔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康文雄30020206华南理工大学―易和医疗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广州易和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刘富春50020197华南理工大学-科大讯飞脑机协同混合智能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李远清500201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