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生物及其环境污染快速防控技术研究
报告人:吴立冬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18日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北区科技园2号楼324
邀请人:黄明俊
邀请单位:前沿软物质学院
报告摘要: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生物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食品质量安全最能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高风险因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等难降解化合物(被动污染物),通过生物链级联放大作用,成千上百倍在动植物体内累积,已成为并且将长期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指标。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系列被动污染物快速检测和毒性评价方法,应用于食品批发市场等初级实验室。此外,研究团队开发了连续流微反应器降解污染物的方法,解决了被动污染物从快速检测识别到消减的关键技术难题。
报告人简介:
吴立冬研究员,1984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神农英才-青年人才”等人才计划,“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杂志编委(IF 12.545),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及色谱期刊青年编委。先后获得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创新奖(朱良漪青年创新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方法等国标方法审评专家。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渔业传感器研究,研制生物相容性材料固载核酸适配体或蛋白分子,结合纳米加工和微电子技术构建环境污染物的智能检测方法及器件,为渔业环境及水生生物生理生化指标连续监测提供全新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核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及酶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分析应用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水产养殖关键传感技术研究和传感器研制,远洋极地渔获物中潜在危害因子的识别与控制技术,养殖水体总毒性快速检测方法开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国际PCT专利2项、中国专利8项、转让2项(专利使用费350万元)。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Food(IF 23.2)、Infomat(IF 24.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6.7)、Food Chemistry、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Analytical Chemistry 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科技部蓝色粮仓研发计划子课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现主持发布农业部行业标准制定项目1项,主持制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快检方法项目1项,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修订,农业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项目,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快检标准评审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