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通知_

关于举行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学术报告的通知

报告题目:介孔晶体分子精度的定制化设计与合成

报告人: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

邀请人:殷盼超

报告时间:20201130日(周一)上午9:0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北区科技园2号楼324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20201126

报告摘要: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和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F)作为由分子构筑的新型晶态孔材料能够提供分子尺度的定制化孔道,能够通过框架分子的有序排列提供与客体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客体分子的连接、取向及排列精确控制。这些晶体在小分子的吸附,分离及转化中已展现出优异的性能;然而,这些晶态孔材料的孔径一般小于2 nm,属于微孔材料,与大分子的相互作用鲜有报道。和小分子相比,具有较大尺寸的客体(如无机纳米颗粒和有机大分子等)往往具备更为丰富物理、化学及生物功能。在此,我们将介绍几种合成孔径在介观尺度(2-50nm)的MOFCOF合成方法及设计理念,包括同拓扑结构拓展法及最新发现的多组分构筑法等。其中以武汉大学命名三种新型分子多面体拓扑(wuhliuyys),并入选RCSR数据库。这些自主研发的介孔晶体最大的孔径达到6.0 nm,其中由小尺寸配体构筑的MOF-919具有目前已报道的最大孔径/配体比。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介观尺度MOF结构研究新方法及研究与客体分子作用机制的原位动态表征。最后,结合介孔MOF的尺度优势,探索MOF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报告人简介:邓鹤翔国家杰青,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21月到20124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20125月到20134月劳伦斯伯克利美国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 20135月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现任无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子定制介孔晶体的设计与合成、固态纳米材料在气体储存与分离、节能减排、选择性催化等方面的应用。以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Chem.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被Nat. Chem., C&EN等媒体报道。因介孔晶体的研究特色,获中国分子筛学会于2017年颁发的第一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