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成为你自己”----第四期人际关系团体成长小组招募

发布时间:2019-09-02浏览次数:576


【关于成长】

  生命的定律就是这样,即使如此冷酷但也如此公正,一个人必须要成长,否则就会为仍在原地打转而付出更多的代价。

                                             ——Norman Mailer



这个世界,最近又最远的距离,大约就是我和你,我即渴望与你亲近,我又害怕太近而被你伤害,所以,我们就这样又近又远的彼此擦肩。


你是否常常觉得与亲密的人相处非常困难,无法顺畅沟通,无法被理解和接纳?

你是否常常感觉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想融入群体又不知如何做起?

你是否常常在意他人的态度,想得到更多的肯定又为此而烦恼?

你是否希望自己能更加自信,更加自如的处理同他人的关系?

当你我围坐在一个神奇的圆

互不相识,但都怀揣着困扰与期待
没有预设的主题
没有发言的顺序

带着对彼此和自己的好奇、不安、焦虑

坐在這個圓圈中

人们在这里,可以:

观察、了解自己在人际中的行为方式

理解他人的行为、想法、感受

体验并真诚公开地表达出人际中的各种感受

接受并提供支持

学习、尝试新的人际行为

获得新的人际体验

将收获运用于生活,工作中

有力量去面对内心的孤独、焦虑、忧郁、恐惧

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互助、满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人际关系模式,无论你意识到或者尚未意识到。曾经这个模式担当了保护、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直到某一天你发现你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你和他人的关系“卡”在了某个位置,阻碍了你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 自己总是觉得很孤独,但是又很难与其他人走近。

  • 面对关系中的冲突,你总是很困惑和迷茫,不知该怎么办。

  • 你总是遭致父母的否定,即便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

  • 你想要有几个贴心朋友,但是总是很难让对方走进自己的心。

  • 你总是很真诚对待别人,但总是遭致他人的误解,甚至被出卖。

  • 在亲密关系中,你总是得不到结果,不是放弃对方,就是被对方抛弃。

  • 亲密关系中的你们总是争吵,努力了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你知道彼此都是“好人”,但是关系却很难更进一步的亲近。

  • 你总是很认真很努力,但是总是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

  • 你对于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但是你却说不清楚具体的内容.....


人际关系团体,通过在团体呈现真实的人际关系,借由组员间互动能力的改变,协助彼此修改产生困扰的人格以及人际互动的方式,进而学习和掌握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团体成长小组活动作用】

运用心理动力学组织和带领团体,帮助团体成员实现

  1. 促进成员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和谐自我;

  2. 提升自己对人际关系更为敏锐的察觉力,且更能表达自己的深层需要、理解他人的需要,更能够和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重现自身的存在感,获得心理与现实的整合,能够探索内在资源,发现并提升更多内在力量;

  4. 帮助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做好自己的心理和现实角色;

  5. 更能够积极面对未来、承受压力与挫折、接受新的观念与经验,提高内心的舒适感和统一协调感等。

【团体成长形式】

  互动式、体验式、成长式、封闭式、保密性的团体,它具有支持性、成长性和治疗性。

【团体成长工作坊适合人群】  

  对心理成长和自我探索感兴趣,希望减轻压力,获得心灵成长的同学;特别适合有孤独感、无意义感及人际关系困扰的人群;

团体带领者

【简介】吴文丽,女,博士,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州市哲社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等,在《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擅长领域】 长期致力于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网络成瘾、情绪心理、生命教育。擅长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网络成瘾等问题的辅导与咨询。


【简介】巢惠珍,女,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致力于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情绪与压力管理等临床心理咨询的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长期接受美国督导与培训精神分析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的分析与督导。

【擅长领域】 擅长人际关系的辅导与咨询,擅长心理健康、团队建设相关课程与讲座。

往期团体成员分享

从上次的团体小组学到了很多,有从其他同学的分享中还有老师的引导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每次团体交流完后仍然久久的沉浸在里面,反思自己,回想大家说的话,总会有一些新的体会,对于私下学的心理学的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印象最深的还是谈关于家庭关系,我们和家人的相处模式影响着我们和他人的相处模式,我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调整着自己的相处模式来适应当下的关系。我想继续参加团体小组,希望在与大家的沟通交流中疗愈自我,共同成长!

——L同学


连续参加两期成长小组,并且期待继续参加第三期,成长小组的老师和成员们也变成我的老朋友。我感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没有神秘的人、冷酷的人、疏离的人,大家都是普通人。一开始向别人塑造的的形象未必是真实的自己,说出口的话未必是肺腑之言。但与人建立信任和连接,就会感到安全,一点点释放真实的自己。我想这就是团体的意义。

这学期的互动让我有三个方面的提升:1)乐于求真。我进行了更频繁、更专注的自我觉察,明白了即使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改进原则、深刻体悟到问题的症结,都未必能保证不在现实中重蹈覆辙。重建自己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仍要不懈的努力;2)建立信任,鼓起勇气。我更多的表露自我,信任每一位成员,也得到善意、温暖的回应。我感到这不是“寻求帮助-接受建议”的过程,“表达”本身就十分治愈;3)积极自律。日程表上有了成长小组组会的任务,每个星期就有所期待。排除烦扰来完成每周的见面、为了好好倾听而训练自己的注意力、想要好好表达而提前组织语言、因为对方的一句问话而去读书找答案,因为想要探索自己和理解别人而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自律。


——X同学


我感觉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真的太棒啦,我找不到不参加的理由,今年我的状态明显好很多,感觉又回到来广州之前那个时候啦,对未来自信,相信自己,我感觉我又变成那个我喜欢的我啦,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接着参加,这次参加的原因是每次来到这个地方会让我心很静,一个人只有很静的时候才会去反思自己,了解自己,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更加了解自己,真的希望老师们再给我一次机会!

——H同学


团体小组的重要之处在信任感——绝对安全,清除外患,聚焦内忧。在这里,坦诚总是被鼓励的,不必担心是“傻话”、“蠢话”,不必担心“不合时宜”,在直面真实的前提下,梳理自我和生活的关系。

额外收获是,团体的互动模式逐步移植到日常生活。一是交流的心态,自然敞开,读档友好气氛,流畅切入到我所需要的,真诚有效的探讨。一是觉察的方法,关注即时情绪,譬如愤怒/回避;以及更精确地自我表达然后抽离,反身追问描述之下的个人预设。

感激团体呈现的尊重,包容,引导。

另,希望每个成员都有投入的意愿,不抱臂旁观,不要辜负任何机会。

想要继续参加团体小组。

我还不能安置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对团体也有未戒断的依赖,在难捱的时候想想“等到周二”,会觉得怎么糟都有盼头。

这是团体作为一个符号说的,它首先是抚慰也是寄托。然后,当然,每一次的九十分钟,都是新的,都有具体而微的颤动。

新的一期,想要把我得到的善意传递下去。

——C同学



【团体成长小组时间】 第周至第十周,周二下午2:30-4:00

【团体成长小组地点】  大学城校区B9南座209

【团体成长小组人数】  8-10人,性别不限。报名后经访谈选择合适的成员加入。

访谈时间地点另外通知。

报名方式:2019/9/13日前发送简历至邮箱hzhchao@scut.edu.cn






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