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美文

童年影响亲密关系

发布时间:2012-07-08浏览次数:393

■ 爱的缺位

  “因为从小的自闭生涯,我对于别人缺乏信任,总是充满了过激的防备。婚后,我们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光。只要丈夫有应酬,我就会整夜守着电话,不断地呼他。一天晚上,丈夫把手机关了,我心里窝着一团火,噼里啪啦从衣柜里把他的衣服一件件翻出来,扔到地板上,猛踩一阵才稍稍解气。折腾到午夜12点,我翻来覆去就是无法入睡:他现在是在喝酒、打牌还是跟哪位相好的在一起?”

  这是广西女子苏菁在她的第一本书《一个问题女人的21次自救》中披露的故事。八岁以前她一直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那时的她,父母缺席,舅舅冷漠,安全感缺失,“心里除了怨恨,便是无边无际的忧伤。天知道那时的我有多自卑多脆弱多孤僻。”“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和一个宽厚慈爱的父亲,寄托着我童年时全部的对幸福的理解与渴盼。”直到她的婚姻遭遇了严重的问题,在寻求心理学的帮助过程中,苏菁才明白:“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没有充分享受母爱或父爱的人,他们会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无助的恐惧和猜疑的痛苦。”

  ■ 亲密关系初体验

  在心理学家看来,在我们的幼年,特别是0~3岁,在依恋关系上经验到的情感将决定着我们的爱与安全感。

  人被评价为有思维的“早产动物”。BBC的纪录片《本能》在开始的第5分钟,拍摄了一只小牛的降生。它自母体出来,柔软而黏乎乎的身体趔趄着站立起来,两小时后,它就钻到妈妈的肚子下面吸奶了。镜头的下一秒,是一个婴儿。直到第七个月,人类的孩子才有了开始学习走路的能力,一年半后他的语言能力才开始成熟。

  人真是没准备好,就裸生到这世上了,这就全然要依恋养护者。出于生存,婴儿会竭尽本能吸引他的父母(最重要的养护者)照看。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沙利文发现,人类有两类主要需要:一是人际的安全感,最初表现为温柔体贴;一是心理上的需要,当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引发焦虑。“焦虑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功能。”沙利文认为,“婴儿的焦虑唯独来源于协助和保证婴儿生存的重要养护者。如果养护者因为自己的焦虑或者缺席,不能回应这种温柔,婴儿就会感受到生命威胁的恐惧。”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伯贝也指出,生命的第一年至18个月,是孩子与一个或几个亲近的人形成亲密关系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第一年,我们的神经(大脑和它的组成部分)发育非常迅速,在两岁前,它的发育就能达到成人的60%,生理(身体总体)发育只有20%。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成年,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条件反射般地以幼年时的感觉作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