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ENT CULTIVATION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Engineering
source:     time:2022-09-08

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电子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通过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涵盖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无人驾驶系统等研究领域,融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在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控制、设计和制造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攻关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和服务等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军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为顺应培养国家机器人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与战略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在广州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通过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涵盖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无人驾驶系统等研究领域,融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在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控制、设计和制造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攻关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和服务等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军人才。

三、培养规格

  • 学制:4年

  • 授予学位:工学学学士学位

  • 毕业要求学分:156.5

  •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创新实践课程

核心课程: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机器视觉及传感系统、机器人理论及技术、机电一体化、工程导论II、人机交互、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

特色课程:

1.新生创新实践导论课:工程导论Ⅱ 

2.学科前沿课:机器人理论及技术、工业机器人及应用 

3.创新实践课:设计与制造Ⅰ 、设计与制造Ⅱ 

4.创业教育课:产品开发(“三个一”课程) 

5.专题设计课:设计与制造Ⅰ、设计与制造Ⅱ 

6.劳动教育课:设计与制造实践II

五、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发挥了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实行独立PI制度,已引进具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物联网、控制工程、柔性电子、计算机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海外人才二十余人,学院引进人才均具备海外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工作经历。不同研究领域及不同学源关系的青年人才在工作中形成横向交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六、教学条件

       学院建立了面向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器人实验室1间、智能制造实验室1间、3D打印实验室2间、电类实验室2间、机类实验室1间,配备完善的实验设备和耗材。此外,学院将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通过强化科研渗透教学,平台建设支撑人才培养,课题研究驱动高质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