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统战动态

华南理工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密切关注全国两会 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5-03-10单位:统战部浏览量:23

分享到

3月4日下午和5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做政府工作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统一战线广大成员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转播、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展开学习,积极关注两会动态,并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实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车文荃(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工总支主委,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听完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触良多。报告求真务实,聚焦民生福祉、关注发展质量,是过去一年来国家在国内外多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挑战下,向全国人民提交的一份满意答卷。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的前瞻性、系统性、灵活性特色鲜明,特别强调了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其中,报告还提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真招实招,向科教领域的工作者传递了强烈信号,鼓舞各类人才潜心钻研。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和科研一线的高校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满满。接下来,将把这一使命担当融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崇尚科学家精神,厚积薄发,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

黄飞(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知联会副会长、华工知联会会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举措务实,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令人倍感振奋,我完全赞同!报告中关于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尤为关键。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将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积极参与产学研融合,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迈进。

俞祝良(广东省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会常委、华工委员会主委,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聆听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对人工智能的规划,让身为 AI 科研工作者与大学教授的我心潮澎湃。报告提出将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 +”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市场优势融合,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与当下 AI 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在教学与科研中,我深感 AI 技术的变革力量之强大。未来,我将带领团队聚焦产学研融合,推动 AI 在更多领域的创新应用;也会积极投身关键技术攻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添砖加瓦,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杨雄文(广东省政协委员,民建华工支部主委,法学院教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长5%左右,强调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和民生保障。报告聚焦“人工智能+”行动、新兴产业培育,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提升至4%,支持科技与民生等领域和举措。这些举措展现了我国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回应了经济挑战,令人期待。

徐昕荣(广东省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委员、华工基层委主委,测试/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主任):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不仅要求我们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更要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高校能够精准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报告强调健全支持政策,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为高校教师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应积极行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王永华(广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常委、华工总支主委,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本人认真聆听了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清醒看到,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可能对我国贸易、科技等领域造成更大冲击。我们国家处于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期。

报告指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作为一名从事生物和食品科技的教育工作者,更感时不我待,唯有只争朝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勇担使命,抢抓机遇,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加巧干,努力为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做贡献!

李平(番禺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常委、华工基层委主委,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教兴国与绿色转型深度融合的战略智慧。构建高质量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及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核心技术等举措,系统性激活“教育—科技—人才”创新链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需依托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教融合培养绿色技能人才,这正是我们九三学社的履职重点。我们基层委将发挥社员的多学科优势,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用一体化,以“创新链”支撑“生态链”,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何慧(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华工基层委副主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国之根本,科技创新应该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创造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两者融合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作为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制造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温焕尧(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工侨联主席,数学学院院长):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先回顾了我国2024年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令人鼓舞。同样令人振奋的是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置于突出位置。作为基础科研工作者和为“侨”服务者,我将继续加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以高质量基础研究支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同时为侨搭建好科技创新、服务祖国的平台。

蔡毅(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工港澳联会长,软件学院院长):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报告明确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具有使命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报告指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同胞共享国家发展机遇注入信心。作为大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教工作者,我们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与港澳高校的深度合作,促进青年交流项目常态化,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曾德炉(致公党华南理工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被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作为一名致公党员和科研人员,深感责任重大。报告强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优化科研评价体系,这将为我们提供更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更明确的方向指引。我们将聚焦民族复兴之需求,深耕科研领域,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同时,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也让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充满期待。我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告精神,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文/党委统战部  编辑/党委统战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