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统战人物

【祖国 我回来了——人物专栏】汪双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乘着祖国的巨轮前行

时间:2019-11-27单位:统战部浏览量:1121

分享到

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征程的地方已经旧貌换新颜。而几十年前毅然而然决定回国的我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强盛也不断成长,人生刚刚展开画卷,未来也等待着我去大展拳脚。乘上祖国这艘巨轮,我会在时代大潮中继续破浪前行。

求学艰难,坚定理想

在硕士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立即出国深造,而是选择了先工作,但是我一直都想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所以当1994年丈夫成功申请到公派留学日本名额,我决定去陪读。在准备行李的同时,我满怀希望地将硕士期间的成绩单等申请读博的材料准备齐全。我于1995年5月15日从日本关西机场登陆日本,然而因儿子未满三岁,如果我选择马上读博,那儿子来日本后即要面临没人照看的处境,犹豫再三,我还是选择先把儿子接过来,读博的事情暂时搁置。所以初到日本的那三年,我一边照顾丈夫起居,一边在寻找担保申请自费读博。当我顺利考过日语一级水平考试时,也办好了将年幼的儿子接到日本共同居住的手续。

到了1998年下半年,儿子已满六岁,已经能够自己从保育园回家,我才放心到东京大学工学部做了一名研究生(博士预备生)。因为预备生没有具体的研究课题,上下班时间比较自由,我每天可以提前回家照顾孩子,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了1999年10月,我才正式进入博士课程。指导教官Masahiro Shoji(庄司 正弘)先生是日本东京大学一名资深老教授,他的本硕博三个学位都在本校完成,之后留校任教。早年在美国留学过两年,英语好,在美国和欧洲有很多同行朋友,国际合作与交流很活跃,所以他熟知东西方文化差异,思想很包容,加上性格温和,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需要时间和耐心呵护的中国自费留学生。

2003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进入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的西尾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由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难。合作导师西尾教授当时才五十多岁,是生产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他性格刚烈、急躁,做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与日本的三菱、东芝、日立等著名企业有产学研合作。他的理念是工学必须为产业服务,技术必须转化为产品。他后来成为了东京大学的副校长。

从两位日本导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受用终身。“做研究不能急于求成,耐心坚持才能出成果。”在导师庄司正弘先生教导和帮助下,我更加静心专注于学习。为了看资料,我在地铁上卷不离手;为了盯进度,也专程把学校的电脑和家里的电脑联网,经常半夜两三点下床,只是为了看看数据的计算进展。“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潜心研究。你付出越多,在你的领域就了解更多。”可以说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那几年,为我后来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系祖国,毅然回国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高速发展之时,很多留学美国、德国的日本人都回到了自己国家参与建设。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你的国家正像巨轮一样朝前开着。如果现在不上这艘巨轮的话,你们就会是旁观者。”十三年前,熟悉中国情况的导师庄司正弘先生就已经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向我分析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大趋势,指导老师的话,像电一般,击中了我的心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促使我初步下定了回国的决心。

彼时的我们一家已经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孩子读书、丈夫工作、自己做学问,似乎一切都在正轨上平稳地运行。但是我看到了祖国的发展,也听到了导师的建议,尽管国内很多事情都是刚刚起步,但那也正是我可以大显身手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高层次人才,如果不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才能,将会是一生的遗憾。”

2005年,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计划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我放弃了日本三电公司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终于成为祖国建设大军中的一员,而让我在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现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原因,则要从一次特殊的面试说起。

“离开祖国十多年,那是我第一次用中文做学术报告。”回忆起2005年的那一天,我至今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化工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我本来以为只是一场有十来位评审老师参加的面试会,结果步入会议室,却发现里面挤满了前来听她学术报告的普通同学和老师,“同学和老师认真的表情、充满期待和赞赏的眼光,让我无比感动。”十多年了,我都不曾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自己国家那久违了的大学讲台上,用母语来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

“终于不会再有那种撕裂感和内疚感了。”留学海外多年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归国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时才能产生最大的成就感,当面试结束时,我第一时间不是问面试结果,而是真诚地说:“我多么希望我过去能多学一些,将更多的东西献给国家。”

经历风雨,终见彩虹

回国后作为一名教授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已经接近十四个年头,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确实需要高层次人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以至于我经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后悔留学期间为什么不再多学一些日本先进而我国落后的技术。

目前我已经是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热能工程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传热传质分会委员,多相流分会委员,热管专业组委员。日本传热学会会员,日本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理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奖励以及多种人才计划的评审专家。已经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60多名。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30多个项目。在本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文章10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在电子设备散热、大功率LED照明散热、电动汽车的热管理方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十多项。“热能的存储与调控多尺度研究”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排名第一),“大功率LED散热冷却技术”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排名第一)。还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华南理工大学第四届我喜爱的导师,广州市女优秀科技工作者,广州市科技创新“南山奖”,广州市三八红旗手,中国侨届突出贡献奖“创新人才”,中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奖、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在当前我国发展的五大年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是第一动力,摆在第一位。而科技创新又是各项创新之中的“重中之重”。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我们是科技人才的培育者,科技创新的领路人,特别是最近中美贸易战,打的核心就是高科技,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按照本校博士生导师65岁退休的规定,我还有十多年时间在学校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将带领我的学生们,不怕苦不畏难,敢闯敢试,自强不息,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文字:部分文字来源于华工新闻网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华工新闻网

编审:党委统战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