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统战人物

【祖国 我回来了——人物专栏】蔡明招:扎根祖国土壤 开出灿烂之花

时间:2019-09-24单位:统战部浏览量:统一认证中心跳转中...

分享到

清朝末年,乱象丛生,不少人逼于无奈而背井离乡,跟着“水客”渡到“异国他乡”谋生。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地区,聚集了众多的揭西人,我父母也在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异乡并非是故土,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唐山”(“唐山”是老一辈华侨华人对中国大陆的称谓)成为了不少印尼华侨华人的梦想。
20世纪50年代,印尼不断出台排华政策。极右分子掌握政权后,即将矛头指向安分守己的华侨,出台了许多的法令限制华侨经商,更无理勒令关闭全国华侨创办的学校,令无数华侨子弟失学。我的父亲家国情怀依旧,知道后立即对我们说,回“唐山”念书去、报效“唐山”!由此,我和三哥、四哥便从此踏上了归国之路。

童年时期

千风万雨皆历尽  一心只为回国行

我的二哥很快给我们办好了回国相关的手续,父母紧张地为我们准备行装,考虑到我们有相当长的时间都会在读书,没有收入,因此,父母为我们准备的衣服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还专门以我同学姐姐的身材做我长大以后的衣服(后来发现还真是合适);要带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的都装进大木箱。在五花八门的物品中,有三件物品“剪刀、油壶和帆布”,见到它们时爸爸的话就会在耳边响起:你们回到唐山读书,衣服会脱线掉纽扣,你们要自己缝好钉上,剪刀就有用;听说你们读书时间中,会到乡下劳动,乡下地方潮湿,帆布可以防潮;脚踏车(即单车)要常滴油才好用,油壶要带……于是,回“唐山”的基本行装是:每人一个装满了衣服的皮箱,一块手表、一对笔(钢笔和可以换笔芯的铅笔)、一辆脚踏车、皮鞋、人字拖鞋、一把剪刀、一个油壶、一块帆布、热水壶等等。我还有班主任老师送的亲手织的钱包、同学们送的salong和手绢。由此,我和三哥、四哥便踏上了归国之路。
在从邦戛到雅加达的途中,我们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的危险!航船遇上了大风浪,因为船太颠簸,船员给我们准备小桶装的早餐稀饭、看着它从饭桌上掉下来,大人们也“救”不了它,因为大人们也站不住了……船上响起了第二次的警报,大家都非常紧张,配合船员的要求做……最终,天佑众生我们平安的抵达雅加达。

终于在1958年中秋节的前十天,我们登上了渣华邮轮公司芝利华轮船(印尼租荷兰的),向着向往的“唐山”进发。在海上飘了整整十天十夜,我们乘坐的芝利华轮终于停靠了香港。一九五八年中秋节的前一天,火车带着满怀激动的我们从香港再通过罗湖进入了祖国。在火车经过罗湖桥头的那一刻,我看到一边站着短衣短裤头戴钢盔的香港警察,另一边则是身着简朴绿军装的人民解放军,这鲜明的对比深深印在了我脑海。火车的终点站是广州,接侨的人将我们带到广州三元里华侨接待站,过了几天就进入了广州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下称补校)就读。

前线慰问险中行  祖国二字心中存

1958年12月中旬,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一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在广州召开,出席代表提议经全体一致通过和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福建前线慰问团,并于12月16日通过了“慰问前线军民电”及团的组成人员后,团部人员便立即出发。那时,我在补校愉快的学习,一天,老师告诉我说,我被选上成为“中央侨委全国侨联福建前线慰问团”团员,作为海外华人华侨、国内归侨的少年儿童的代表,要去福建前线慰问解放军,还有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少先队员(冯如彪)也成为团员。慰问团的广州队、由在暨南大学和补校刚回祖国的归侨学生组成,在学校经过一些训练后,就到福建集美集中彩排了。

前线慰问

有一次,我们沿着长长的坑道,借着昏暗的油灯或蜡烛光亮往前走,我看到战士在坑道里读书,坑道还滴着水。这是离对岸非常近的炮兵阵地,战士们在没有战事时抓紧时间学习(这情景激励了我一生的努力工作与奋斗)。接过首长递给我的望眼镜,我看到对岸停靠在港湾里的船只和公路上走的车辆。

前线打炮

我们广东队到空军阵地慰问,我们席地而坐与飞行员们座谈。突然怦、怦、怦!三声枪响,只见红、蓝、绿三颗信号弹升空,正与我们谈着话的飞行员立即跑步登上飞机起飞,四架银鹰直冲云霄!几分钟后,他们回来了,说“对岸”的飞机过来了,看到我们的四架银鹰后掉头就溜了,于是报告、座谈会继续。

一天,团里安排我去打炮(男少先队员打枪)。到了高炮阵地,我被领到一门大炮前,炮兵们各就各位,迅速地做好了发射炮弹的准备工作。一位解放军叔叔带着我,在指挥员“严惩蒋匪帮——放!”的指令下,那位解放军叔叔和我一起拉动了发射栓,突然“轰”的一声巨响、随之一股气浪涌起,当时真得感到不知所措(大人们已把我带到一边)!别忘了那时我才不满十三岁、回国才二个多月呀!这一炮声永远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更明白了战士们誓言:“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意义,对“祖国”二字的含意有了更切身的感性认识。

1958年12月28日~1959年1月31日,在福建前线慰问活动三十四天的经历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一直激励着我:为我祖国,努力奋斗,永不停步!在我心灵中浇铸了“中国”二字!

三尺讲堂诉春秋  一片丹心育新苗

1960年2月,我从补校分配到了广州市第五中学插班初一(下学期)班开始,直到考上暨南大学(下称暨大)化学系,都在广州五中读书。1970年,暨大毕业,分配报到的单位写明为“广东省教育战线原暨南大学”报到,即是留校了。文革中暨大因为是华侨大学给撤销了,暨大机关和化学系合并到华南工学院,而后华南工学院一分为二变成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暨大过来的都在广东化工学院,当时我被分配在学院的教育革命组。  

后来说要我们到专业锻炼,于是我被分配到化纤专业,之后又到化工设备防腐蚀专业。在专业时,随着老师们下工厂,到过:江门甘化厂、番禺甘化厂、广东化工研究所、茂名化工二厂、茂名油公司、湖南2348厂等,而且大都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给该厂的技术员和工人上课、与工厂的技术员一起上班。直到学院成立基础部,我就到了分析化学教研组执教38年一直到退休。开始,在实验室一年跟着老教师做定性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

1976年,我正式独立开课,主讲分析化学理论课和分析化学实验课。在我未独立开课前,我听过教研组所有老师上的分析化学课、指导了几乎所有开分析化学课专业学生的实验,同时上学生的习题课。由于有了未正式上讲台前的历练,我了解了教学的基本环节;了解了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课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对《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熟悉了(听课多);掌握了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讲解和演示的技巧(因为我指导了几乎所有化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例如,如何深入浅出的讲解误差的概念等。下工厂的历练,使我接触社会、接触到实际生产中的检测仪器和设备,更因为该厂视我如同该厂的人员一样,排班与该厂的技术员一起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实地了解了生产的流程和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手段,积累了上理论课和实验课丰富的素材和生产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这些宝贵的积累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上理论课时有实践的实例不枯燥;上实验课时,有生产单位的运作过程的经验更扎实。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我的教学工作的生涯中,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成为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的原因,直到我临退休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的教学评教中,我仍然是排在教研组教师中的首位。这是几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前行的奖励,令我一生的欣慰!

在教学过程的历练和多年的积累,1999年,由我主编的本科生用《实用工业分析》教材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续之又主编了《分析化学实验》(2000年)、《分析化学》(2003年)两本本科生用的实验课和理论课教材,由国家化学与化工出版社出版。三本教材的出版和使用,夯实了分析化学学科教学,为华南理工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出版教材

我从来没有想到要当一名教师,而且说真的还有点怕当教师,但自从踏上了讲台,我发现我原来是那么喜欢和适合当教师,因为我喜欢学生的活力,喜欢学生无数的提问和无尽的为什么,喜欢与学生的直面沟通与交流。我真心的想法是:一生喜欢的工作是教师、一生喜欢的一群人是学生!祝福我们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祖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职尽责勤献策 一心一意为人民

回国60多年,经历了祖国的经历,与祖国同风雨共患难,与祖国一起成长!

参政议政

广东省政协换届时,我被吸收为广东省政协第七届委员,而且其后连任第八和第九届(共15年)的委员,我关注广东省的发展和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归侨的联系、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为题材,在调研后经提炼形成政协委员提案涉及领域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路交通、农村饮用水安全、涉侨外事、民办教育、卫生管理等,每年都有2-3份提案被立案。广东省政协九届5次会议后,我被吸收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当接过广东省谢强华副省长代表黄华华省长颁发的沉甸甸的聘书时,感到肩上多了一份担当,于是,每年有一份议案得到省领导的批示,多次获参事议案优秀奖和积极贡献奖。2005年至2012年当了三届的广东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电子废弃物与废旧塑料等方面发表意见和建议。

作为一个归侨、一个公民,在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5年、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5年和省环境保护监督员三届的平台上,关心国家和广东省的建设和发展大事,尽力尽职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广东省的建设与发展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父母的爱国情怀始终影响着我,带我回国的三哥和四哥入伍保家卫国激励着我,而我也始终记住自己的归侨身份,1960年在广州第五中学就加入了侨联小组,参加侨联活动超60年,历任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侨联委员、侨联副主席,尽力为侨服务。同时,于1984年加入被誉为“侨党”的中国致公党党龄已有35年,历任支部委员、总支主委和省委委员,在作为海外华侨和国内归侨的“桥”的联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4我被评为广东省侨联系统先进个人,2009年,又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担任顾问

古稀之年需砥砺  最美依是夕阳红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下称教督委),当年七月,在教督委的邀请下,要我组建“实验教学督导组”,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由教督委任命为组长,开始了退休后的第二段精彩路程。

实验教学督导组的工作任务是:实验教学督导,科研实验室督查,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还要对期中教学检查涉及的内容听理论课、听实验课、走访学生的实习基地、检查教学文档、听取学院的汇报、检查实验室等等的任务。实验教学督导组组建以来,老师们在开始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是:学习、实践、摸索;第二学期:摸索、熟悉、积累;第三学期开始研究、探讨;第四学期:组内交流;第五学期:在教督委举办的研讨会中,实验教学督导组老师提交了7篇论文(教督委提交论文的总数为20篇)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督导组老师们工作的扎实和探索研究的精神。步入督导工作的第六个学期,我提出了老师们在教学督导与实验室督查的工作中,将积累的“以导为主”的实践与体会总结汇集在组内交流,让老师们在教学督导工作中有辛劳、有体会经验分享,共同提高教学督导的质量。
我则以学习的态度做教学督导工作,以关心、爱护的心情与年轻教师交流,对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可提高空间,细心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分析,为的是让年轻的教师们尽快地掌握教学环节与规律,站稳讲台,提高教学水平。而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教学体会与经验,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少启发和灵感。

教学督导工作,让我好像又回到了站在讲坛,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眼睛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和他们之间的一个眼神、一次互动的亲切,让人久久的回味。是的,我心中一直回响着:我“一生喜欢的工作是教师、一生喜欢的一群人是学生”。

文字:党委统战部,部分文字参考《华夏杂志》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审:党委统战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