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统战人物

【祖国 我回来了——人物专栏】安然:多元文化使者,与祖国并肩同行

时间:2019-11-28单位:统战部浏览量:1516

分享到


十年留英,叩开多元文化教育之门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听祖母讲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听父亲讲唐诗宋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我曾梦想成为作家,但大学却进了外语系,而后在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书。那时,我还不懂得何为多元文化,以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外语教学。1995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雷丁大学,在那,我遇到了我的恩师Viv Edwards教授并开始接受多元文化共存和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世界观,从此,与“多元文化”结下不解之缘。1999年,我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多元文化教育博士学位,并开始在雷丁大学国家语言识读中心任讲师、研究员。读书期间,我先后在全英学联担任文艺部长、教育部长,热衷于创办中文学校担任义务的首席汉语教师,组织过两场全英中文教学研讨会,探讨如何让留学生子女学习汉语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对海外中文学校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之后管理与发展国际教育学院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引进回国,摸索多元文化教育之径

2004年,我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特聘院长”被引进回国。当年回国时并没有什么想过多么宏大的爱国理想,对“创院院长”这个词的意义也没概念,是一颗年轻、热血的心驱使着我,回国开辟一个新天地,去做一些新的不同的事。实事求是地说,刚回来时,我拿到的只是国际教育学院的一块院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当时大学城的新校舍还没建成,办公条件异常艰苦,我的临时办公室是一间学生宿舍,办公设备是用学校给我的个人科研启动费购置的最便宜的设备,同事仅有国际处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吴招胜老师、刘康老师以及5位专职汉语老师,后来第一次招兵买马加入了4位行政人员,我们便这样着手开展工作了。面对每天要处理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千头万绪、无从参考,巨大的压力让我一度难以承受,甚至曾拟好辞呈打算一走了之,是学校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以及我自身坚韧要强的个性让我坚持下来。

学院成立初期,最令人头疼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生,我思前想后,意识到想招生就必须走出去。于是,我和同事一起,买了廉价的行李箱,装了满满一箱招生宣传册前往国外,过程一度狼狈不堪令人哭笑不得。所幸的是,从学院建立至今,同事们来的来,走的走,慢慢积淀规模以及越来越大了。同时,短短数年,华南理工大学的在校留学生人数以年均增长35%的速度由158人增至2380人,学历生占比约为60%,生源遍布世界各洲123个国家。如今每到一个地方,自有留学生校友热情相迎,这点变化让我很是欣慰。在学科建设上,我们创办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2008年,学院成为广东省侨办“中华文化传承基地”。2013年,学院成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4年,学校成为外交部“中国-东盟工程教育培训中心”。2016年,学校通过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本人成为首批来华质量认证专家。

投身教学,践行多元文化教育之粹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和实践,我总结出了留学生 “认知-认同-践行”全过程教育模式。我提出:一是留学生教育要倡导多元文化共享,这是认知中国文化的前提,是中国文化引入的基础;二是关注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是留学生认知中国的润滑剂;三是引导留学生走进当代中国是留学生理解中国的必经途径;四是要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对实践环节进行答疑解惑,使留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对中国的认同感增强;五是要以“认知-认同-践行”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引导留学生在各方面自然融入中国。

这一教学成果以多元文化共享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多国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展示自身文化,从而实现多元文化共享,由此,引入留学目的国——中国文化。以多模块、中英文授课双语种的课程体系,辅以跨文化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的指导,让留学生具备了解、理解中国文化的课堂语境、心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在多样化的文化实践过程中,构建其自身真实体验到的中国形象,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位获得“多元文化教育”博士学位的学者,我要求自己科研行政两不误。2007年,我创办“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该中心至2015年,成功成为广东省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由于世界观的改变,跨文化意识的增强,我快人一步地“嗅出”前行的方向,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开始了海外中文教育的探讨与研究,随着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我亦成为孔子学院研究的最早探索者之一。在我的推动下,2011年12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中国文化在当地交流传播,掀起一股热浪。2017年,我又牵头成功申报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印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为备案单位。回国15年来,我先后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硕导,工商管理学院的博导,真正成为了一名跨学科研究学者。发表文章80多篇,出版专编著(含合著)21部,主持了20多个项目,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是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孔子学院的第一人。兼任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侨联常委等。

回国后,华工侨联吸纳了我,让我有了一个新的归属,也让我在政治上逐渐成熟。2008年,学校将我作为侨联代表推荐到省政协,我成为省政协委员、常委。2018年,我非常幸运地作为归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2018年到2019年我在全国人大会上共提出十份建议,从华人华侨、国际教育、周边外交、粤港湾大湾区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畅想,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重视和解决。

深切感怀,立志与祖国同频共振

回顾自己15年的历程,是华工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和华工一起见证了祖国的壮大,和华工一起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虽然是一名无党派人士,但没有感到丝毫的边缘感,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各项政治活动,我都身在其中,并在其中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我骄傲,我是参与者也是贡献者。回头看,我幸运自己当年选择了回国,让我跟上了祖国腾飞的步伐,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了历经了耕耘,体尝了收获。而从事留学生教育,让我更加懂得包容,懂得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加强引导,彰显中华文化的笃定厚重,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轻悄悄地我回来了,默默地我奉献了,缓缓地我成长了,感恩的心永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愿意担当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讲好中国故事。衷心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诞辰70周年!我将热爱融入忠诚与奉献,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发展竭尽所能。


文字:安然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审:党委统战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