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共和国,简称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首都为马累。总面积约1153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298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859000平方公里。全国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岛屿组成。2006年,马尔代夫居民岛为200个,无人岛为992个。到2021年4月,居民岛已减至187个,无人岛增加至1005个,其中,旅游岛有164个。马尔代夫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洋中,与印度和斯里兰卡两国相邻,距离印度南部次大陆约600千米、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千米。全国东西宽约130千米,南北长约820千米。大部分地区受印度洋气候影响,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无四季之分。南北岛屿日照充足,素有“太阳的宠儿”之美誉。
公元前5世纪,斯里兰卡和印度移民陆续来到马尔代夫群岛定居。公元5世纪后,阿拉伯人也常航行于此。1153年,马尔代夫举国皈依伊斯兰教,先后经历了6个封建苏丹王朝的统治。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马尔代夫受到多国觊觎。1558年至1573年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世纪,荷兰、法国相继入侵。1887年,最终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马尔代夫人民顽强斗争,保持了2300多年的主权独立,并于1965年7月26日宣布完全独立,于1968年11月11日建立共和国,开始了现代化建设道路。
▲ 马尔代夫国旗
据联合国最新人口统计,2021年马尔代夫人口总量为54.9856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802人。民族单一,没有少数民族,全国人口均为马尔代夫族。而如今的马尔代夫族并非单一民族的后裔,而是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多民族混血后裔,包括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国家、非洲、东南亚、欧洲等。马尔代夫全国信奉伊斯兰教,大多数人属于逊尼派。
马尔代夫的官方语言是迪维希语,上层社会通用英语。迪维希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印地语系,以梵语为基础,是各民族语言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其书写体为“塔纳”,是在16世纪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后发明出来的。此外,由于历史、宗教、地理位置等原因,阿拉伯语、僧伽罗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在马尔代夫也同时流行。
马尔代夫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雕刻、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热带海岛特色。
▲ 马尔代夫推出世界上首座半潜式艺术画廊
马尔代夫2008年宪法规定,马尔代夫是建立在伊斯兰教法之上的主权独立、民主的单一制共和国,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其中,立法权由最高立法机构人民议会行使,人民议会设议长、副议长、秘书长各一名,并根据全国的行政区划及相应的人口设定议席数量,人民议会议员由全国选举产生,必须是年满18周岁、心智正常的逊尼派马尔代夫公民。行政权由总统行使,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权力由宪法规定,任期五年,且最多只能担任两届(包括连续两届及不连续的两届),总统可以申请辞职。现任总统为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萨利赫(Ibrahim Mohamed Solih)。司法权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以及依法设立的审判法庭行使。
独立之初,马尔代夫国内不允许存在政党,不同的政治观点和诉求只能通过利益集团和联盟进行表达。1950年10月19日,马尔代夫出现了第一个政党——人民进步党,并在1953年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共和国的执政党。2005年6月2日,马尔代夫五十人议会无记名投票通过了实行多党政治的议案,政党的合法地位得到正式承认。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短短几年内便涌现出20多个大大小小的政党,主要包括民主党、人民党、进步党、正义党、共和党、发展联盟等,共同促成了马尔代夫多党制的完善。
作为珊瑚岛国,马尔代夫各岛面积小,可耕地有限,农业不发达,国际经济规模小。第一产业只有种植业和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手工业、鱼类加工业、水电行业和建筑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较小。此外,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则相对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是马尔代夫经济的主体,包括旅游业、交通通信业、金融服务业等。其中旅游业是马尔代夫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马尔代夫共接待了170万游客。而到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一数字下降到50万。同样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马尔代夫人均GDP为7072美元,较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3535美元。
自16世纪以来,马尔代夫一直处于欧洲殖民统治下,国家外交大权始终掌握在殖民统治者手中。直到1965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马尔代夫获得完全独立,从此才拥有独立的外交权。马尔代夫坚持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与一切愿意和马尔代夫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建立国家级外交关系。据马尔代夫外交部统计,截至2021年3月,马尔代夫已同世界上178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马尔代夫奉行独立自主的国际交往政策,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努力建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融入国际社会。1965年9月21日,马尔代夫加入联合国,之后陆续加入开发计划署、人口基金会、贸易和发展会议、儿童基金会、环境规划署等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并于1974年、1976年分别加入伊斯兰合作组织和不结盟运动。1978年,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后来又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1985年,加入英联邦。同年,在马尔代夫等国的倡议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成立,马尔代夫成为其创始国之一。1990年、1997年和2011年,马尔代夫先后三次成功举办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截至2019年,马尔代夫已加入了63个国际组织。
马尔代夫外交机构设置较简单,国家设有外交部和若干使(领)馆、高级专员署及部分上午带标尺。马尔代夫外交部始建于1968年11月,阿卜杜拉·沙希德(Abdulla Shahid)为现任第76届联大主席、马尔代夫共和国外交部长。
马尔代夫与中国的友谊始于15世纪初。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中国杰出航海家郑和奉明朝皇帝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到过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其中两次到达马尔代夫,主要是为了与“西洋”各国建立政治、外交友好关系,在经济上互通有无。马尔代夫当时的国王尤素福(Yoosuf)也曾三次派遣使臣与别国使臣一起回访中国。由此可见,即使是古代在交通工具及其落后的情况下,中马两国人民也不顾路途艰险,排除万难,远涉重洋,互联互通,这份友谊弥足珍贵。
1965年7月26日,马尔代夫宣布独立,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分别向马尔代夫苏丹及首相兼外交大臣发去贺电,并表示承认马尔代夫。独立后,马尔代夫获得了独立的外交大权,与中国的接触也日益增多,两国传统友好关系得到了延续和进一步发展。1972年10月,中国和马尔代夫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直至2011年10月,中国驻马尔代夫特命全权大使一直由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兼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构筑新型国家关系,中马两国间的高层互访日益频繁,政治关系更加密切。1980年10月,马尔代夫外交部部长贾米尔访华;198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黄华访问马尔代夫;同年8月28日,中马双方在马累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是两国间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协定;1984年10月,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马尔代夫国家元首首次访华。
21世纪以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中马关系全面升级。2008年,马尔代夫驻华大使馆正式开馆;2011年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正式开馆,我国的外交工作人员开始常驻马尔代夫。中马交往日益频繁、交流领域全方位拓展、交往模式更加多样、经贸等领域合作机制初具规模。马尔代夫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2014年8月,马尔代夫总统亚明表示,愿意积极响应中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9月,中马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尔代夫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马尔代夫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此倡议下,中马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在政策方面,中马两国在原有交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经贸联委会、中国游客在马尔代夫安全问题的联席会议等定期会晤机制,就双方重点合作领域进行政策沟通,促进合作。2017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时表示,中马要加强高层接触,密切政策沟通,为两国关系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引领。会谈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尔代夫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马两国从交通基础设施入手,优先疏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通道。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中马友谊大桥、马累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以及拉穆环礁公路工程。此外,中国还利用自身在通信技术方面的优势,帮助马尔代夫优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由Ooredoo马尔代夫投资、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承建的国际海缆项目,该项目已于2016年正式投入商用,为马尔代夫的4G网络提供骨干网络支持。
▲ 中马友谊大桥
在双边贸易方面,中马于2015年9月签署了自贸谈判谅解备忘录,并于12月开始第一轮谈判。2017年12月,中马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马尔代夫成为继巴基斯坦之后第二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南亚国家。此外,中马还在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众多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在民生工程方面,中国积极为马尔代夫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助力,特别是在援助住房建设、促进就业以及提高医疗条件方面。在住房上,2008年,中国政府便与马尔代夫政府签订备忘录,由中方为马方修建4000套住房;2013年10月,该项目的一期工程的1000套房屋提前两年完工,为当地1/50人口解决住房问题;2020年8月25日,由国机集团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马尔代夫住房三期项目第二标段楼栋主体结构全部封顶,为短期内推动项目全面主体结构封顶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成后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地民众住房压力。在就业上,中国一方面向马尔代夫提供了近500个各类培训的名额,以提高马方有关人员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马尔代夫的各类投资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在医疗上,中国一方面派出医疗团队,为马尔代夫民众进行义诊,并捐赠部分医疗设备;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与马尔代夫开展医疗卫生合作,特别是在慢性病防治、血液病及眼科疾病治疗、医疗旅游等领域。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政府及时向马方提供疫苗援助,帮助马方抗击疫情,彰显了中马间的传统友谊。2021年3月25日,中国政府援助马尔代夫的首批新冠疫苗及部分防疫物资抵达马累,中国驻马大使张利忠在疫苗交接仪式上表示,中国政府向马方捐赠疫苗是践行中国领导人关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具体实践,是中马两国友好关系的充分体现,对中马两国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合作、尽早打赢疫情防控战、促进两国合作与恢复正常人员往来具有重要意义。(注释略,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邓伟:《南亚地理—资源与环境》,程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年版。
[2] 《亲历者》编辑部:《马尔代夫旅行(第3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年版。
[3] 夏忠:《马尔代夫共和国经济贸易法律指南和法律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4] “一带一路”课题组:《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安全环境评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5] 张淑兰、高岑、王福香:《“一带一路”国别概览:马尔代夫》,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6] 张晓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国别报告:东南亚与南亚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7]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8] 朱在明、陈好敏、朱婷:《列国志·马尔代夫(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袁瑀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方向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袁瑀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别和区域方向硕士研究生。